年节读古书

作者:米丽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19

  朋友微信发圈儿:新春佳日如何过?看花,写诗,读古书。

  是啊,过年七天乐,不只是锦衣繁华、玉堂春暖的餍足和浓烈,也是悠悠独处的沉淀和思索。

  这年根月角、春生阳复的光阴节点,这辞旧迎新的传统佳节,对于中国人来讲,它不只是节日,更是一个巨大的意义系统,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它的文化内蕴,水到渠成般,从每个人的情感里流溢出来,让日子多了一种古典美。

  春节读书,就读中国书。古书的“古”,正贴合“年”那份历史幽深感,也烘托着中国年醇厚典雅的民族味道。

  我读《夜航船》《山海经》《搜神记》,读《聊斋志异》,诵《古诗十九首》……

  临窗而吟,恰如凭栏怀古;灯下慢读,正是追源而溯。书中那远距离的、客观的、永恒的、壮阔的、远远超越我们个体生命的物象,以诗、以词、以文、以先贤之言的方式,闯进视野,入脑入心,使“辞旧迎新”有了新的坐标。站在新旧交接处,俯瞰光阴之海浩浩东流,刹那间便接通了自我的个体感受,全身心融入光阴之中。

  比如,那部古老的《诗经》,氤氲着彩陶、美玉的温润;那浪漫主义源头的《楚辞》,则浮泛着青铜、铁器之光。口诵《古诗十九首》,只觉不拗口,不雕镂,文温以丽,意悲而远,齿颊生香。“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这朴素厚重的情思,对于现今的漂浮人生,已然承受不起;一个复一个“忽”字,令人慨叹人生短促,岁月如风过眼。

  读那些或恐或悲、或仙或怪、或幽或奇的稗官野乘,更有猎奇般的快感:一只狐狸或大龟,一次偶遇或错失,所遇者皆神迹,所得者皆天赐,所闻者皆含暗示。一条彩虹的适时出现,一只白鸟降落于清晨的屋顶……神圣感、神秘感、永恒感弥散在字里行间。《博异志》《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古人夸张起来也很可爱。东方朔《神异经》中,说树高,五十丈、八十丈、三千丈;说蚕茧大,一只蚕茧可以缫丝一斤;说人之巨,两脚之间千里之远,腹围一千六百里;说枣之大,直径五尺。它们记录人与万物相互凝视、相互认领的稚拙,直如乡村野老说大话。灯下读来,只觉一种浪漫意蕴。

  古书的语言,倍儿好,如珠如玉,如小鲜。虚实间,枯瘦文字弥漫成丰腴感受。其间的阅读快感,是今天意到笔到、一览无余的语言模式达不到的境界。

  《史记》,常令人耳边鼓角争鸣、鸣镝破空,又满眼荒城古道、烽火边城。司马迁一支椽笔,将3000年岁月挫于笔端,将黄帝到汉武之际的自然情况、社会伦理、政治制度、经济生活一一展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130篇,百篇百面。《秦始皇本纪》和《武帝本纪》风格有所不同,《酷吏列传》和《孔子世家》各有千秋。这是一扇观望远古的窗,也是一座通向过往的桥。

  几千年往事,挥手云烟。它会启发我们思考:我在哪?我在什么样的时代?沿着历史发展的方向,我们将走向何方?

  每个字、每句话后面,都悠悠浮荡着烟云山岚,也隐含着志趣情思。读一读文字间的天地气象,读一读古人的着实认真。时光流转,朴素平凡,日常细节中有生活的正大严谨;山河大地,逶迤绵延,一草一木一城池的兴废,衬得时光无尽、人世悠远。

  如今,古书大多流入冷门书的范畴,就是不冷,我们也没精力、没时间读,而春节长假,这是多么好的读书机会。

  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书香守岁,福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