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石山,作家们“融情”安置点

作者:本报记者 田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07


  “在临时安置点,在盘山小路上,在贫瘠的果园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种不屈力量,一种同胞之间的情义。”近日,甘肃省文联、省作协组织作家采访创作团深入积石山县地震灾区群众安置点,甘肃省作协主席叶舟满怀感触地说。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5.8万多名受灾群众搬进了活动板房。春节临近,山里的积雪尚未消融,在安置点,除了渐浓的年味儿,还有热火朝天的干劲。作家们坚持“作家在现场”的使命担当,以文学的方式反映重建家园中的温情传递。

  在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一排排整齐的板房里暖意融融。陈家村的指挥部设在临时帐篷里,帐篷里还设立了陈家村安置点临时党支部。这里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临时营业厅,中国电信还提供免费Wi-Fi服务,国家电网设立了光明驿站便民营业厅。居民用电有保障,水房集中供水,污水集中收集拉运。住在6栋08号的人家在板房里做起了小生意,在门口卖糖葫芦和酿皮……作家们看到一幕幕真实场景,感受到当地群众的安心、暖心,以及迎接新生活的无限信心。

  “严冬过后,我们必将迎来生命里最温暖的春天。”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专业作家王琰感慨道,安置点的群众如常生活,有小孩子在活动室画画,门口还有卖糖葫芦的,大红糖葫芦在阳光下格外晶莹。

  在刘集乡阳洼村安置点里,作家们围炉而坐,跟受灾群众拉着家常,询问他们的衣食,倾听他们的心声。甘肃省作协名誉主席马步升感慨道:“地震无情人有情。当我听说地震过后一个多小时,当地消防救援队伍就已经开进了100公里以外的山村,这种强烈的责任担当让我感到很振奋、很安心。”

  在石塬镇肖红坪村安置点,四处挂上了红灯笼和中国结,村民们正在积极筹备“村晚”。大家准备大年三十晚上边吃饺子边看“村晚”,共度这个特殊的春节。记者看到,放假返乡的大学生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和乡亲们排演节目,他们列出了一个长长的节目单。有孩子们的手指舞《少年中国说》和舞蹈《站在草地上》,有村民马兴旺带领叔叔伯伯们演奏的二胡合奏,有大学生志愿者为大家表演的舞蹈串烧《相亲相爱》,有安置点的乡亲们表演的秧歌小调……他们用感恩的心,凝聚起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的巨大力量。

  “在地震灾区采访,心灵无时无刻不受到震撼。这是一种信念在传递,爱在,人在,希望就在。”甘肃省作协专职副主席王熠说。

  采访团团长、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马宇龙介绍,参加采风的作家都是有很强创作实力的党员代表,此次采风对生动反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几天的采访和“深扎”,作家们纷纷表示,要将所有感动化为动人的文字,与春风一起抚慰人心、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