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日报》“三山里的精灵”系列报道

跟着“精灵” 领略塞上好风光

作者:本报记者 张福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2-06

  在宁夏,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山”以巍然、以绿意拦截寒流,阻挡沙漠扩侵,庇佑生灵。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

  宁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多年来对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山”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并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1月,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组建全媒体报道团队,以“三山”为生态坐标,探访秘境里的“精灵”,用笔触、镜头和手绘,记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动人故事,展现宁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宝地的奋进足迹。

  多维科普 层层递进

  “三山里的精灵”是指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座山中的珍稀动物,选题视角独特,团队通过展现“三山”生物多样性,侧面展示宁夏绿水青山,生物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景。

  初看《宁夏日报》“三山里的精灵”系列报道所在版面,各篇篇幅短小,内容细碎。仔细看可以发现,内容虽短但不缺丰富性,趣味化地向大众科普了各生物特性,阅读体验轻松。团队将内容细分为“精灵档案”“精灵物语”“精灵故事”3个部分,从不同的维度,层层递进揭开“精灵”的神秘面纱。

  “精灵档案”是以传统科普的形式出现,向读者介绍“精灵”别名、学名以及分布情况,为增强读者印象,每一个档案还为“精灵”搭配上了插画,绘制风格写实,清新素雅。

  “精灵物语”则像是“精灵”的自我介绍,以拟人手法的第一视角告诉读者“精灵”的不同特点与习性,各个身怀绝技。“我的家在贺兰山,这里物产丰富,水源充足,安静的环境让家族成员数量逐年增加”“在这里,我处于食物链顶端,是当仁不让的‘森林之王’,日子过得颇为逍遥,就是容易‘幸福肥’”“我们被称为动物界的‘攀岩高手’,拥有如此强大的逃生能力,凶猛的野兽能奈我何”,一句句话语似乎将“精灵”写活了一般,活泼的口吻呈现出它们在这片乐土得到的无限满足,这不仅是在做自我推介,更像是在赞美、感谢环境越来越优越,让它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到“精灵故事”部分,传统意义的新闻语言才出现,记者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实地走进“三山”,去捕捉“精灵”的身影,期待近距离接触到“精灵”。“精灵故事”的文章,文笔平实,却又善于细节描写,像是一篇篇调研日记,阅读起来让读者有了身临其境的错觉。

  记者着重记录了寻找“精灵”的过程与惊喜,有一到贺兰山就见到马鹿群体的幸运,也有苦苦等待“偶遇”罗山寻羚的喜悦。文章里有一些语言描写,让文稿更增添了一份温度,体现的是人对“精灵”的珍视,也有环境与“精灵”的共生理念。

  如果将“精灵档案”“精灵物语”的内容定义为科普传播,那么“精灵故事”中细节的呈现则是这次报道中浓厚的人文关怀。

  全媒传播 立体呈现

  “三山里的精灵”系列报道中穿插了许多图片影像,记者还将寻找“精灵”的过程做成了短视频,全媒体形式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到宁夏的自然生态环境,呼吁更多的人去保护自然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短视频拍摄与剪辑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手法,向读者呈现了“三山”最真实的人文生态。

  如《贺兰山岩羊·羊王之后》,记者用扎实的文笔在开头描写这一鲜活的画面:“老黑,下山吃粮喽……”“下山吃粮喽……”“吃粮喽……”一声召唤,空谷回响,声音掠过山脊,渐行渐远,只留下雄厚的尾音在群山峻岭间一点点扫过。片刻,东边的山坳、南边的山脊,冒出一个个移动的黑点。黑点逐渐增多,串成线、连成片,浩浩荡荡向护林员聂洧涌来。

  这是护林员聂洧在呼唤岩羊时候的场景,仅仅是阅读以上文字就画面感十足,没想到报道视频中也拍摄到了这一互动,让静态的文字内容更加具象化,动了起来。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画面?原来贺兰山已经有20年的人工喂养岩羊历史,山里岩羊族群的壮大不仅得益于环境的改善,还有人类与岩羊团结协作、已经相处成为家人的温暖故事。

  总体看,“三山里的精灵”系列报道形式丰富、文图视频相互补充,让报道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笔触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神奇,镜头可以捕捉到自然环境中的细节和动态,手绘则可以让读者以另类视角感受自然环境的神奇。这些手段的运用,再加上记者对细节的深度挖掘,让这一系列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步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