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初心点亮童心 阅读温润童年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22
主题: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阅读
嘉宾: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刘海栖(左二)
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薛涛(右二)
重庆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李姗姗(右一)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李婧璇
“秉持初心,温暖童心”,新时代儿童文学同它所服务的少年儿童一样朝气蓬勃。1月13日,山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刘海栖,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薛涛,重庆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李姗姗做客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共论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与儿童阅读。
秉持初心
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
“文章合为时而著”,每一代儿童文学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新时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在与时俱进中一路高歌。扎根儿童文学创作领域的作家们深刻体会到,只有秉持创作初心,方能以有温度、有营养的佳作点亮孩子的童年。
时代不同,但是童年的经历却是相通的。“我想把童年的故事讲给现在的孩子听。”刘海栖坦言,“我写的书就是我童年的经历。我希望通过作品告诉现在的孩子,我们那一代人甚至我们上一代人所经历的童年,通过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记录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和血脉相连。”
正如在《街上的马》中,刘海栖用一辆钢铃车、一台矿石收音机、一只“三级管”、军人的宽腰带等元素,从历史中打捞记忆,让孩子们“穿越”回去,体会那个年代童年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当下的孩子们懂得独立自主与责任担当。
作家的初心来自对文学、文字的热爱。“我的文学世界里的童年,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童年创作,都葆有青涩、新鲜,乃至幼稚,这是关于童年我内心的一种坚守。”薛涛率直地说道,希望自己永远像文学青年一样葆有对儿童文学创作的激情和热情。
“9岁的时候,我与文字结缘。在老家的山村,当全村孩子的爸爸们出去打工之后,我成了大山中的小信使,帮村里人写信给远方的亲人。”结合童年的经历,李姗姗说道,“文字就这样由陌生变得熟悉,由熟悉变得亲切,由亲切变成热爱,在大学时加入文学社,慢慢走上了创作的道路,我也渐渐地从童年的大山走向了文学的大山。”李姗姗的童年在农村长大,大自然的奇妙让她热爱生活,也激励她想把更多关于童年的故事讲给现在的孩子们听。
“儿童”和“童年”是儿童文学出发和回归的原点。坚持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要坚持儿童文学的轻盈之美,既要心怀现实生活,也要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
书写童年
现实是滋养创作的“宝水”
现实生活是滋养创作的“宝水”。从熟悉的生活入手方能写出好的作品,如入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3年度童书的《乒乓响亮》,就是源自刘海栖童年打乒乓球的经历。他用不事雕琢的语言、不经意的幽默,写出一代少年在乒乓运动中的成长和挑战。“没有一件事情能给我带来这么多感受。我想告诉读到这本书的朋友,去运动吧,在运动中见识世界,学会相处,丰富情感,挑战困难,战胜挫折,享受胜利……这一切种种,能使人健康成长。”刘海栖笑着说道。
薛涛在白旗镇的驻村生活,成为其文学创作道路上的独特经历。作为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白旗镇莫家村第一书记,薛涛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也在积累并沉淀着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他把日常生活的所见、所思、所感写成了《我不是博物学家》。同时,作为儿童文学作家,他把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和普通的邻里乡亲,作为故事的主角写进了童话,著成了《南山童话故事》。“镇上的孩子们读了这些作品,说我算是优秀的作家。”对此,薛涛感到很自豪。
有感于三星堆博物馆的参观,李姗姗想把灿烂神秘的古蜀国文明讲给孩子们听,于是便有了长篇考古童话《器成千年》的诞生。这部备受孩子和家长好评的作品,以新时代中国考古标志性成果的小切口,以小泥巴“堆堆”想要成器的梦想为线索,穿越三千年,将泥巴的成器与孩子的成长暗合交融,生动展现三星堆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意义,将灿烂神秘的古蜀国文明渊源娓娓道来。
“成器、梦想、坚持、勇气,是我希望这篇童话能带给孩子的精神滋养。”李姗姗现场分享自己扎根三星堆采风创作的经历,讲述其对于考古工作者的采访与观察,“他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深深感动着我。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的孩子走近考古、爱上考古。”
聚焦现实题材,书写“中国式童年”,是当下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创作探索的重点。在浩瀚的现实中,他们敏锐地寻找到孩子精神成长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宇宙万物之间的关联点,把过去不曾或者很少涉猎的题材大范围地进行文学转化,蓄积了更多滋养孩子们情感与心灵成长的养料。
打好底色
让阅读助力青少年成长
随着全民阅读的大力倡导与深入推进,以及儿童文学创作及作品的繁荣兴盛,儿童阅读也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身为儿童文学创作者,不仅要为孩子写好书、著好书,更要为孩子读好书、挑好书,让高质量的阅读助力青少年成长,打好精神底色。
“读经典,一定要读好书,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种状态。”在刘海栖看来,孩子要从小培养爱阅读的好习惯,“真正能让我们受用一辈子的,就是读好书,读那些有意义的书。”刘海栖的阅读习惯就是自小培养而成。父母为了支持他阅读,从小给他订阅《小朋友》《红领巾》等杂志。刘海栖在部队当兵时依然保持着爱阅读的习惯,部队拉练走到哪里都背着书,晚上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书,“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永远保持朝气蓬勃向上的态势。”
因为驻村工作经历,薛涛为白旗镇的学校建起了阅读基地。“很多出版社给我们捐赠了大量图书,在他们的帮助下,如今每个班级还建起了阅读角。因为这个,我也成了白旗镇的名人,走到哪里,孩子们都会指着我说:‘你就是帮我们建立阅读角的薛叔叔,我们都认识你。’”薛涛坦言,阅读推广可以是从建阅读角、阅读基地的这样实事着手推进,“这个过程对我自己也是滋养,没想到会对孩子产生这样的影响。”
“阅读不要设立门槛,让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选择。”薛涛建议儿童阅读要先从量入手,只有一定数量的阅读积累才能谈质的提高,“不要拘泥于某一类,尽可能开展广泛涉猎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把好的书留在书架上。”
激发孩子的内生阅读动力很关键。结合自己童年的阅读经历,李姗姗可以说是在寻宝式的探险中爱上阅读的。她记得自己从父亲的床底下扒拉出来的一本杂志,让自己第一次知道有“作家”这个行业。从奶奶的米缸里,她拼凑出生活的小窍门,也明白了文字是有功能的。“我小时候,阅读是稀缺资源,就一本语文书翻来翻去,爱不释手,甚至可以倒背如流。如今,书籍被普及和推广,孩子的书包装不下,柜子里塞满了,可能就没有我们小时候那么稀奇了。”
“我认为,父母可以把书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作为表现很好的奖励,和孩子一起读,一起做笔记,一起来分享的乐趣。”李姗姗建议道,同一本书,买两本,孩子读一本,父母读一本,在约定的时间里交换阅读感受,看看都对哪些情节最感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也把爱、温度、智慧等融入到了文字中,通过书籍来引导孩子成长。
大家一致认为,儿童阅读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要努力创作更多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滋养孩子们的心灵,培养更多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刘振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