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2023年10月举行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
当代文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达形式。在新的市场语境下,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机制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当下,文学期刊在文学性的发扬和文学价值的发掘等领域依然有着坚固的优势力量,而且在担当传播职能的同时,已进入到文学的内部,从被动承载跃进到主动干预。通过专题策划、跨媒介互动、作家写作营等活动形式的外延,文学期刊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传统媒介,还因为技术的演进,具备了内容生产者、文化引领者的身份。
2024年适逢《花城》杂志创刊45周年。作为一本历史悠久的文学核心期刊,《花城》杂志将借力花城出版社“书刊互动”的产业优势、花城文学院的平台优势,聚拢国内优质文学资源,围绕“花城”文学IP打造融合创新的创意平台,不断探索新的文学/文化表达方式,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的产品。
发挥文学期刊文化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走向现代化是必然的过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人类普遍价值观念的融通是必然的道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本身,而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新解读经典,让经典复活,让经典与现实贯通,让古代与新时代接轨,是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这期间,作家用文学的形式表达,学者用当代语言阐释,都是在搭建和沟通一座经典与大众心灵之间的桥梁。出版人要秉持新时代的文学立场,鼓励创意和实验,兼容并蓄各种风格与流派,展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新风貌。
作为传统文学的重要阵地,文学期刊要及时展现文学在新时代的精神气质。2024年起,《花城》杂志专设名家作品专栏,让各代际作家的队伍共放光彩。新设鲁迅文学奖得主李修文专栏。李修文回归心灵震荡的小说创作十五年后,第一期推出重磅长篇小说《猛虎下山》,以极具想象力的故事、迅疾如风的节奏,讲述人虎博弈的深刻寓言。在中篇头条《荧惑》中,张抗抗用一对姐弟的火星(荧惑)之问迎来巨变时代的开端。元宇宙、ChatGPT、宇宙星系……无论是“卷卷不息”的“70后”,还是“躺而不平”的“90后”,在拥抱科技的未来日渐走向共识与共振。短篇头条《那块地》,邓一光以真实的深圳蛇口发展为背景,将第一块土地拍卖、企业银行建立等改革开放历史性事件融入个体故事之中,是时代风云与都市烟火织就的回响与余音。新一年《花城》杂志还与学者张莉共同新设“新女性写作”专栏,第一期推出三篇小说:杨知寒《慢回身》、三三《上海女郎(2003— )》、蒋在《许多》。该栏目希望邀请、发掘青年一代女性写作者创作,深入推动中国当代文学及女性文学发展。
以文学样态呈现青年文化
对出生于1997年到2012年之间的“Z世代”(也被称为“i世代”)来说,流媒体(短视频)、游戏、社交媒体是让他们迅速产生共鸣和传播的主要平台,他们更熟悉的传播方式是以图像化、幽默、讽刺或具有共鸣的方式呈现。相比之下,传统文学的传播仍主要依赖文字,对受众的吸引力会稍弱。但是优秀内容是具有永恒吸引力的,文学期刊同样需要推进传播形式的更新迭代、文学载体的多样化呈现,加强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建设,深度开发文学作品版权资源。
2014年《花城》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号开通,迄今用户数达11.6万,在这里每天都能读到3000字左右的新刊文章、名家美文、文坛热点资讯。2022年,《花城》杂志正式入驻小红书平台,迄今粉丝数超2万。《花城》小红书分享的是年轻编辑充满活力的工作现场,多元化的美好生活方式。长期以来,《花城》杂志一直关注青年作家的创作/青年读者阅读趣味的培养,建立青年作家创作的成长档案,追踪具有创新性的跨媒介试验,穿透不同文学圈层壁垒(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华文文学),赋予当代文学以话题性,以文学样态呈现青年文化,让受众更易接受,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等技术的发展,与其他文化产品一样,文学期刊只有通过品牌积累、文化内涵深耕,通过市场调研、用户画像等方式,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以满足人们对于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公共社会文化创意产品需求,才能找到守正创新之道,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多元拓展,注重品牌价值,在中华传统与当代生活中找到连接点,是《花城》杂志在45年历史中不停探寻的“先锋”之路。作为文化的重要引领者,文学期刊在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在于把握已经经典化的与趋于经典化的作家,将传奇性融入到日常性的升华之中,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于以品牌作为根本,加强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平台建设,深度开发文学作品版权资源,承担文化传播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