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滋养创作出版的“宝水”

——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

作者:本报记者 李婧璇 文/摄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4-01-11

 

  韩敬群在办公室审读书稿。


  策划《三言》新注全本、责编《汤显祖全集》、推出“大家小书”、力推《北上》……荣膺2023年度“北京学者”的北京出版集团出版传媒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以自己30余年的出版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创作出版的“宝水”。

  1月3日,韩敬群在北京出版集团四层堆满书稿的办公室接受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


  肯下功夫方能“毫发无遗憾”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1991年,韩敬群一毕业就进入出版业。彼时,他以傅璇琮等前辈作为职业目标,立志成为像周振甫、傅璇琮那样的学者型编辑。如今翻看自己当年入职培训写的文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纸页虽已泛黄,但是对于编辑这份职业的初心未曾改变。

  着手策划《三言》新注全本,是在韩敬群入社第四年。有感于当时市场上全是《三言》的删节版,缺乏好的校勘注释全本,韩敬群便邀约北大陈熙中、吴书荫和张明高三位老师做《三言》的新注全本。

  “编辑的过程,相当于重返校园上小课。老师们治学的严谨细致、绵密的考证功夫,皆能从书稿中深刻地感受到。”韩敬群坦言,这番编辑历练,让自己明白“读书要多”“藏书要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上,将其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出版人的责任与义务。”

  “时下的年轻编辑,这方面的案头功夫省不得,更要加强。只有功夫到家,才能挖掘出有价值的选题。”韩敬群坦言,与自己入行时相比,现在的出版单位更要在相关出版人才培养方面做好规划,“文化传承要靠‘承’,赓续文脉要靠人守护,做事关键还得靠人、靠人才。”

  “毫发无遗憾”,这是韩敬群一直倡导并坚持的编辑风格。看稿过程中,凡是不明白的东西,他都会一个个去查,搞明白、弄清楚。因为对手头编校的一部书稿中的一些出处存疑,韩敬群刚入手了一套中华书局的《明史》,特意翻找查阅相关资料,校勘书稿中的讹误。“做编辑,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正如古人所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汇聚“大家”写“小书”


  “文化传承,要在‘传’字上下功夫。作为出版人,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作为,邀约我们这个时代的顶尖学者、专家等,通过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写作,有效地触达普通读者,让他们喜欢读、愿意读,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正是秉持这样的出版实践观,韩敬群策划推出了北京出版集团经典人文社科产品“大家小书”系列丛书——“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

  “当初策划出版这个系列,固然与我们对自有可供资源及市场需要的分析有关,也与我个人成长、受教育的经历相关。”韩敬群回忆自己上中学时读到的历史学家吴于廑写的《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本三毛九分钱的小册子,把遥远的爱琴海和亚平宁半岛数千年前的往事演绎得神采飞扬,有如杜甫笔下的‘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如今回看,我们国家一流的前辈学者扎扎实实地做了很多文化积累和普及的工作。”在韩敬群看来,很多人的著述随时间流逝,历久弥新,完全可以再生利用,“让它们持续影响一茬茬读者。”

  在与袁行霈先生的沟通交流中,韩敬群对于“大家小书”的产品规划也愈发明晰,“所谓‘大家’,即书的作者是大家,书是写给大家看的读物;‘小书’,则指篇幅短、姿态低。”

  采访中,韩敬群特意去找出“大家小书”第一辑中的《文言津逮》送给记者学习,“张中行先生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初学者的深入浅出的文言文入门读本”。

  “最初策划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系列时,我们希望丛书能够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涉及文学、历史等,而作者都应该是第一流的大家。”韩敬群表示,从现在的出版情况看,这些著作多是出于代表各个时期传统文化研究方面最高水准的大家之手。

  自2002年推出以来,“大家小书”出版品种已超过230种,以“小”而“常青”的市场表现,证明“好书不厌百回读”。


  秉持“美成在久”的出版理念


  “美成在久”,韩敬群始终认为,无论是对于写作者还是出版者,无论是从事创作还是出版,都需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与践履,必须克服那种克期完成的急功近利的急躁心态与做法,“推动文化传承,更要秉持这种出版理念和心态”。

  他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为例。这部当时他和徐则臣等人在咖啡馆里“碰”出来的选题,聚焦当时还未被广泛认知的京杭大运河。创作期间,韩敬群等人陪同徐则臣多次实地走访运河,拜访专家学者,翻检史料典籍。韩敬群还建议编辑买来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刘逸生注本,大家一起看,吸取营养融入作品。“《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书写对象,借一条大河的新生写民族的顽强奋进,让读者看到‘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韩敬群感慨道。

  在2023年11月举行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现场,韩敬群以获奖作品《宝水》为例分享道:“人民的生活就是滋养作家创作的‘宝水’。真正扎下去,深潜进去,做足功夫,你会有自己饱满扎实的收获与呈现。”在他看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滋养创作出版的“宝水”。“徐则臣获郁达夫小说奖首奖的短篇《虞公山》,就是从《聊斋志异》里汲取的灵感,让我非常惊喜。”

  从业以来,韩敬群始终倡导并扶持当代原创文学的创作与出版。在他看来,原创文学堪比出版的“骊龙之珠”,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而根植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上的原创文学创作更能凸显民族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但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培植,“如果我们方向正确,又有足够的忍耐与坚持,我们终将收获记录伟大时代、书写家国情怀的‘黄钟大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