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做科普期刊是一个播下科学种子的过程
——来自“优秀科普期刊”经验交流座谈会的声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28
“甘肃积石山地震中的沙涌有多可怕?广东虎门大桥异常抖动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和力学知识有关。”中国力学学会《力学与实践》副主编周宏伟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分享了如何通过新奇科学现象讲述蕴含的科学道理,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科普已成为人们窥见当下科技前沿和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如何将读者喜闻乐见的科学元素融入其间,使读者易懂易记,成为科普期刊人深度思考的方向。
12月21日,在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的“优秀科普期刊”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优秀科普期刊”与“期刊优秀科普专栏”名单的科普期刊社代表,从科普期刊的内容质量、创新意识、传播渠道等方面,探讨科普期刊的发展与创新,以期更好地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为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作出更大贡献。
原创科普首发是核心竞争力
“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是科普期刊发展的基石,强调原创科普首发是科普期刊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副社长孙樱在交流中表示,《中国国家地理》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即使是之前报道过的选题,也会采用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再发现、再探索,为读者提供最新的观点。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主编郭建崴也认为,坚持内容的原创性和科学性是最基础的。“科普期刊约稿时一定要和专家作者反复沟通文章细节,避免传播错误或伪科学信息,要注重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严格把控内容质量。”郭建崴说。
关于拓展期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科学世界》杂志社总经理侯俊琳表示:“科普期刊要积极关注重大科技成果的传播,增强科学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这是必须承担的科普义务。”
“科技科普活动应该围绕科技前沿、热点话题,精心策划选题进行报道,积极回应社会重大关切,满足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周宏伟说。
“每年年底编辑部都会邀请各领域科学家,对重要科学事件撰写评述文章,让广大读者了解科学背景,以及该事件对人类社会认知和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意义,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差距,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中国科学基金》副主编唐隆华认为,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解读,人们能深入地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图解科学是科普期刊的制胜法宝。尤其对青少年杂志来说,文案是基础,图片是关键。”在《问天少年》主编俞敏看来,编辑工作要注重内容的创新性和趣味性,要力求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东方娃娃》副总编辑袁媛针对低幼科普的难点分享说,编辑部摒弃了传统“文+图”式的叙述,以“文×图”式的图画书理念进行编创,巧妙地将知识性、文学性、通俗性等融为一体,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编辑和作者应具备跨学科能力
“作为一本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我们在选题策划时注重科学精神、教育家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看来,科普内容不仅限于单一学科,应涵盖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形成跨学科的科普内容,从而满足不同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彭青龙的观点得到了其他与会嘉宾的广泛认同,大家一致表示,科普期刊的编辑和作者应该具备扎实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跨学科能力,以便更好地策划和创作出高质量的科普作品。
“用媒体的IP和传统的制造业进行品牌战略合作,不仅可以突破人们对传统纸媒的认知,让更多年轻人接受,也可以实现双效俱佳。”孙樱分享了《中国国家地理》与茅台、伊利、安踏等品牌进行创新跨界合作的模式。
“持续全力推进融媒体建设,构建集传统出版、数字阅读、科普活动和产品于一体的立体化传媒基地。”《少年科学画报》杂志社副主编秦丽雪表示。
做科普有播种就会有收获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社长郭晶谈到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时表示,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普阅读活动是希望在读万卷书的过程中去培养科学小记者,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去孕育科学少年,让孩子们不光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拥有迁移知识的能力。
“做科普期刊其实就是一个播种的过程。”《小哥白尼》杂志社主编任煜玮表示,期刊围绕“传承”回顾中国历史上那些影响世界发展和变革的科学与文明,让当今的少年儿童在了解中国古今科技文明的同时,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要让他们不拘于传承,而是要在传承后复兴与超越。
“科普的春天已经到来,有播种就有收获。”中宣部出版局期刊处一级调研员杨震林说,在建设期刊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科普期刊要从编校细节、内容质量、新媒体融合3个方面提升质量和影响力。
“只有这些方面都做到位,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科普效果,为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作出更大的贡献。”杨震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