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甘肃分社摄影记者陈斌在甘肃积石山地震灾区采访时感慨——

我们感受到了寒冬中的温暖!

作者:本报记者 田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25

  陈斌在积石山地震灾区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采访。 方欣 摄


  “吃饺子了没?不然冻耳朵呢!”12月22日正值冬至,简单寒暄之后,正在甘肃积石山地震灾区采访的新华社甘肃分社摄影记者陈斌感慨道,“这些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的普通人聚集在灾区安置点,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身上的温暖散发出来。在这寒冷的冬日里,我们感受到了寒冬中的温暖!”

  正如陈斌感慨的那样,《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也有切身的体会。

  也许是新闻记者面对突发事件时与生俱来的职业敏感,12月18日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后,正在北京出差的陈斌立刻检查随身携带的摄影器材和电脑,并联系新华社甘肃分社和已经抵达积石山地震灾区的同事,随时准备从北京赶赴一线。

  “你当时怎么想的?”记者问道。

  “枕戈待旦。”陈斌回忆说,一夜“惊魂”后,19日一早,新华社甘肃分社摄影记者方欣和另外几位同事作为第二报道梯队赶赴地震灾区。“几乎同时,我也接到增援指令,从北京搭乘最近的一个航班,前往震中开展报道。”

  “在路上,增援!”19日21点02分,正在高速公路上奔波的陈斌在自己的朋友圈配图发布了这样一条动态,定位显示青海省海东市。

  “我到达灾情最为严重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时,已是19日晚上10点多。”陈斌告诉记者,高速路上不时有来自各地的救援车辆呼啸而过。

  “临时安置点灯火通明,车灯、照明灯的亮光划破了黑夜,帐篷里摇曳的炉火和壶里沸腾的开水……”当陈斌踏着结冰的小道走进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广场看到这样一幕时,他觉得“这是地震灾区天寒地冻的暗夜里温暖的传递与守护”。

  20日一早,根据新华社甘肃分社前方报道指挥部的分组安排,陈斌和同事分别前往大河家镇大河村、陶家村、陈家村等多个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采访。

  络绎不绝的货车满载救灾物资驶来、安置保障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一顶顶帐篷已经成为受灾群众寒冬里的“避风港”、安置点不同位置的几口大锅里煮着热气腾腾的牛肉汤、受灾群众正在排队领取免费的爱心牛肉面、有需要的人们在医疗救治点排队领取感冒药品……当这样的一幕幕出现在陈斌视野当中的时候,他感慨道,临时安置点虽然条件简陋,尽管面临困难,但大家有吃、有住、有医,“互助和团结的气氛让人们暂时忘却了寒冷,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人员、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坚守和奉献,将温情传递到安置点的每一个角落”。

  在大河村安置点,陈斌在排着长队的爱心牛肉面供应点见到了36岁的兰州一家餐饮企业负责人马忠明。开了20多年牛肉面馆的马忠明在地震后2小时内,便集结了自己两家牛肉面馆的员工,备好物资,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大河村。马忠明告诉陈斌,地震发生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冷的天气,一定要让大家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这几天,马忠明的爱心牛肉面摊前人头攒动。用马忠明话说‘只要有排队的,我们就不打烊’。”陈斌告诉记者。

  在安置点,陈斌和同事们还遇到了很多坚毅可靠的身影,听到了很多温暖的故事:带着爱心企业捐赠的御寒被服和方便食品开车12个小时运输救灾物资的卡车司机杜伟、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安置点的帐篷接通电源的供电工人方小平、自己家里同样受灾却义无反顾参加地震伤员转移和救治工作的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陶希明、第一次参与大型地震救援的河北保定蓝天救援队队员王楠,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志愿者……

  在陈斌看来,在这场灾难面前,一份份爱心的传递成为大家共同抵御寒冷的动力,也为更多人带去了重建家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