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时间的烟火》,找寻成都的影像记忆——

一部漫溢烟火味的“地方志”

作者:本报记者 雷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14

《时间的烟火》作者迟阿娟向嘉宾介绍书中照片的故事。 四川人民出版社 供图


  一张照片,就是一把开启记忆的钥匙。1995年“六一”儿童节在新华书店看书的孩子和家长、曾经在学校当“小记者”的孩子、当年在总府路表演的街头艺人、下莲池街改造前包饺子过年的邻里街坊……你们在哪里?

  近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时间的烟火:1995—2005成都城市影像记忆》以摄影集的形式展现了老成都的城市风貌。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将这本书纳入首批“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作者迟阿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亲历、见证、感知并记录报道成都这座城市。

  12月12日,由成都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时间的烟火》新书发布会在文轩BOOKS成都高新店举行。各界嘉宾会聚一堂,品读时间留下的烟火味。

  《时间的烟火》由海量照片中精选300余张汇编而成,全书分为6个栏目:濯锦江边两岸栖、最是刹那时空定、文情脉脉光阴在、笑语不歇街巷行、芙蓉面貌桃花颜、悠闲居住是成都,从生活、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展现一个城市的时光。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介绍,本书希望借助摄影这一特有表达形式,重现过去的成都那些本真的生活场景,把1995—2005年这10年间消失变化的场景真实地传递出来,唤醒人们对那段逐渐远去的历史的记忆。

  迟阿娟存着无数的老照片,扫描出来的就有4万多张。20世纪70年代,迟阿娟的家里就有了相机,爸爸给家人拍了许多照片,她说:“也许从那时起,我就对影像特别感兴趣。”

  1994年,迟阿娟加盟《成都商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如今,她随便晒出一张照片,就会勾起一场“回忆杀”。这些照片像一个个路标,人们顺着这些路标,抵达20多年前的场景。

  《时间的烟火》一书中的许多人物也来到了活动现场。

  2000年10月,中国西部论坛在成都开幕,《新周刊》于开幕前夕出版了特刊“第四城”。成都被命名为“第四城”,一时成为西部论坛的热门话题。当《新周刊》的孙冕在朋友圈看到当年《新周刊》团队的照片时,激动地写道:“谁拍的?我要请他喝酒!”

  迟阿娟与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缘分,也与一张照片密不可分。2022年,迟阿娟无意间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李真真聊起1997年中国当代作家五粮液笔会上,她采访拍摄作家汪曾祺的故事。李真真说,汪老是她的舅公,她的妈妈当时所在的文联正是那次活动的主办方,或许迟阿娟也拍摄到了她妈妈。当迟阿娟打开文件夹,李真真看到汪老和已经离世的妈妈在一起的照片时,她们俩热泪盈眶。李真真说:“这是妈妈不多见的工作照,没想到被记录了下来。”迟阿娟决定把这张格外有意义的照片收入这本书。

  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说,迟阿娟是一个辛勤的耕耘者,作为摄影记者,她一直在坚持记录当下,拍下了数万张有价值的作品,为今人带来思考,为后人留下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