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铭记而永恒 精神因传承而发扬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雅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11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发扬。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历时多年筹备、精心策划,于近日推出《毛泽东文谭》《毛泽东文物故事》《毛泽东遗物故事》三种精品图书。作品从毛泽东的著作、文物、遗物三个视角,深情追思伟人的历史功绩和崇高风范,传承学习弘扬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伟力、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表达对伟人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多角度呈现伟人风范


  《毛泽东文谭》着力讲述毛泽东文章写作史、传播史和接受史上的故事,对毛泽东代表性作品的写作背景、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进行系统阐述,彰显了毛泽东著作特有的阐释空间和巨大的理论魅力,作品入选10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

  《毛泽东文物故事》以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的百余件革命文物为线索,讲述文物背后的红色故事及深刻内涵,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

  《毛泽东遗物故事》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6000余件遗物及相关文献资料中挑选出部分精品,深入诠释遗物的文化内涵、价值意义,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了毛泽东的思想品质、生活作风、情感世界和人格魅力。

  出版方表示,希望三部作品能够帮助广大读者读懂毛泽东这位民族英雄和世纪伟人,感受毛泽东思想的深邃广博,从而进一步理解我们党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


  确保权威性与准确性


  《毛泽东文谭》由陈晋和胡松涛联合创作,既立足宏大历史视野,亦观照丰富历史细节。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毛泽东文谭》责任编辑古湘渝介绍,《毛泽东文谭》最大的难点在于,内容上要保证权威性和准确性,每条引文有出处、可查证。因此除了邀请多位专家对书稿进行审读把关,社里还组织了骨干编校力量对内容进行反复打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毛泽东文物故事》责任编辑吴向红表示,全国许多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和展示毛泽东的许多珍贵文物,筛选文物即是一项大工程,不仅需要了解文物本身的情况,还需挖掘文物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讲述其背后生动的故事,特别是在写作和编辑上必须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毛泽东遗物故事》责任编辑谭乐介绍,这本书从6000余件遗物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遗物,通过深入挖掘遗物背后的故事,诠释遗物的文化内涵、价值和现实意义,让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当代青年和学生朋友,愿意读,喜欢读。阅读此书,广大读者可进一步寻觅伟人的足迹,感受伟人的精神,领略伟人的风范。


  生动故事打动人心


  《毛泽东文物故事》中一共有140余个文物背后的生动故事,不仅介绍文物本身情况,还挖掘文物内涵,以展现伟人的光辉思想和革命风范。吴向红举例,《与杨开慧共同用过的文件箱》记录了毛泽东和杨开慧在大革命时期为开展农民运动所付出的种种艰辛历程,生动呈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仰,革命传统的薪火传承。

  《毛泽东遗物故事》第六章《艺术鉴赏》,收录了毛泽东收藏的许多艺术作品,其中便有一些京剧唱片。书中提到毛泽东和梅兰芳、程砚秋、谭富英等京剧演员的交往趣事,以及他建议京剧演员李玉茹提高历史修养并讲解明朝农民女英雄唐赛儿的故事。谭乐介绍,当上海京剧院一团演员李玉茹应邀去上海文化俱乐部为毛泽东清唱时,毛泽东说道:“你应该读一点《资治通鉴》,懂一点历史”,接着又对她讲到唐赛儿:你们应该多演这种戏,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女英雄。


  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近些年,出版界深耕主题出版领域,推出大量深具影响的作品。那么,主题出版如何做出特色、影响力?古湘渝用“读者本位”四个字概括,要切切实实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实现与读者“深度链接”。“《毛泽东文谭》一书在策划时,我们就定准方向——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古湘渝说道,“因此,作者不单单是解读文本,还聚焦毛泽东经典论著写作史、传播史、接受史上的故事,以文本带历史,以故事明道理,从而让大众看得进、读得懂。”

  吴向红认为,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毛泽东文物故事》旨在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及其深刻内涵,让读者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感受伟人魅力,铭记伟人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增强了可读性和亲和力。

  注重与时代精神相呼应,对主题出版物来说至关重要。谭乐表示,《毛泽东遗物故事》通过深入挖掘毛泽东遗物背后的故事,对其历史价值进行深层诠释,讲好故事的同时,将毛泽东思想闪烁的光辉融入时代精神的要求之中,更好地激励年轻人传承这种精神。另外,语言还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毛泽东遗物故事》语言生动,故事性强,读来令人睹物思人,细致入微,情真意切。”谭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