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职业倦怠 做一个成长型编辑

作者:吕义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04

  笔者作为一名专业性很强的文教类读物编辑,面对如山一般的稿件,经常会产生一种无力感,有时会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职业倦怠感之中。还好在领导的鞭策下,在同事的鼓励中,经过自己不断的心理调适,渐渐地克服了自己的职业倦怠感。现对自己的职业心路历程稍作总结,与诸位编辑同仁共同探讨。


  重塑编辑主体意识,与书共成长


  从事编辑职业20年,渐渐地见书不再是书,书在我眼里已经破碎化了。拿到一本书,下意识地就肢解它:作者档次怎样,装帧好不好,印张价多少,销量会到什么量级,有没有什么营销话题……看书时,也经常习惯性地分析起字词句来,一本书仿佛蛋糕砸在地上碎成了渣渣,再找不回原初的阅读快感和惊喜……书,似乎不再那么可爱。

  缺乏热爱,倦怠就占领了高地。发觉到这一点,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重塑自己的编辑主体意识,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而不把工作看成是负担。

  记得我接到过一本《化学学科思想》的书稿,这是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经费资助的一本教研专著,我试着要求自己多做一些研究,多爱它一些。虽然《化学学科思想》这个书名实在有些生硬,但书名已经定了,不能修改,我也只能另想办法。在认真编完书稿后,突然想起即将推出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而本书提炼出的8个化学观念正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来源和本质。于是在和主编反复沟通后,在封面加上了本书的宣传语“探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源,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质”,在封底将本书提炼的8个化学观念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做了一个思维导图。经过这一番努力,不敢说取得多大成功,但有力地展示了本书的亮点,提炼出本书的价值,使所印的图书顺利地销售了出去,大家的心血没有变成库房的纸堆,体验到了小小的但却真实的成就感。


  提升编辑能力,与作者共成长


  文教类读物编辑日常接触的作者多是中小学的教师和教研员,接触的作者面相对较窄,这也是编辑成就感缺失容易倦怠的原因。但是如果编辑在平常的培训、调研中,能主动跟教师多交流、多互动、多给作者鼓励,也可以挖掘出潜在的优秀作者,收获优质的选题。

  2018年,我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新课标的培训中结识了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江合佩,聊天中发现江老师是一位踏实肯干且热爱学术研究的学者型教研员,就积极向他组约书稿。很快就收到江老师的第一本书稿——《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设计》。这本书稿虽然紧扣了当时最热的概念,但是书稿质量确实还有欠缺。经过作编双方坦诚深入的沟通后,江老师不辞辛劳地一次次修改,书稿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出版后很快加印,印数达到8000册。

  经过磨合,江老师的写作水平明显提升,第二本书稿《走向真实情境的化学教学研究》理论架构扎实,书稿内容紧扣新一轮课改的热点,该书出版后,一上市就受到化学教师的欢迎。以本书内容为核心的教研成果“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课程构建与实施”,先后获得了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随后,江老师继续不断突破自己,构建了“基于真实情境发展核心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操作范式,在厦门二中打磨成熟后,积极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教研,吸收北京、广东的优秀教研力量,打磨出了一本高水平力作《核心素养下的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不到3年,本书多次重版,印数达到1.6万册。

  随着江老师的水平不断提升,荣誉不断增多,影响力逐渐扩大,我也从他身上不断地汲取力量。如果没有现成的一流作者,编辑就试着挖掘潜在作者,陪着他一起成长。那么编辑收获的就不仅是书稿,还有可以战胜职业倦怠的自信心和行动的内驱力。


  创新编辑思维,与时代共成长


  传统教辅经过几十年的优化升级,从最初的课后习题,到简单的练习册,到如今花团锦簇的课时学案、专题强化、复习模拟,纸质教辅形态的最优模式已经基本定型,很难体现编辑的创造性,这也容易导致编辑在选题的策划创新上动力不足,形成倦怠。如果我们能创新编辑思维,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数字出版的各种可能,就能发现一片全新的天地。

  记得大数据刚兴起的那几年,我社就和网龙网络有限公司研讨合作开发新一代的数字教辅。当时的思路是打造一个知识碎片化的系统平台,通过大数据习题的检测得出个性化的用户画像,系统平台据此提供个性精准的增值服务。例如一道高中化学题,可以在能力维度上拆分为理解与辨析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分析与推理能力等,在知识维度上拆分为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在每一个大项下还可以继续碎片化,直至精准指向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通过大量数据的分析,系统平台可精准地找到该生的短板,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网龙公司负责底层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维护,出版社组织专家教师对学习材料做知识的碎片化处理,双方各展所长,共同打造基于大数据的新一代个性化教辅。

  虽然由于种种限制,项目最后没能完成,但与网龙公司的合作,与互联网技术的接触,拓展了笔者的视野,很好地驱除了我心中沉积下来的职业倦怠感。

  随着工作年限的递增,工作压力的增加,职业倦怠感的出现不可避免。但编辑可以通过重拾热爱、挖掘潜力作者、拥抱新事物,来保持热情,提升自我,激发活力,消除职业倦怠产生的影响,做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在创新实践中成长的“新”编辑。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