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讨阿舍长篇小说《阿娜河畔》
用有生命质地的文字书写兵团故事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2-04
11月30日,“那如磐石般的生命质地——阿舍长篇小说《阿娜河畔》研讨会”在京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北京出版集团、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黄河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
《阿娜河畔》是作家阿舍的最新力作,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小说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以及边疆人民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可贵。小说从20世纪5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展现了几代人在边疆建设事业中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动人篇章。
搭建起北京与宁夏的合作桥梁
《阿娜河畔》是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出的又一部优秀文学作品。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表示,该作品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历史的书写,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表达,较阿舍之前的作品更大气,具备更为宏阔的思考视野、更为深邃的情感力量。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表示,《阿娜河畔》是北京与宁夏合力出版的一部重点长篇小说,作品立意有高度、题材有特色、叙述有温度,具有重要的出版意义和出版价值。同时,《阿娜河畔》不仅是讲述边疆故事的新探索,更搭建起北京与宁夏文学界的合作桥梁。“我们希望与宁夏加强合作、加深交流,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繁荣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的文艺原创精品。”
宁夏文联副主席雷忠表示,《阿娜河畔》拓展了宁夏文学创作的书写疆域,拓宽了宁夏小说创作的文学边界。“阿舍将创作视角放置在常驻于心底的故乡记忆,在时代洪流中关注个体的人生与命运,深入挖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文学资源,让《阿娜河畔》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
以真情实感书写兵团精神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认为,《阿娜河畔》表面上在写婚姻、爱情,实际上写的是兵团的精神——持守。“这部作品把兵团史诗性的一面写了出来。它使得读者能够读进去,最后领悟到兵团的精神。”
“《阿娜河畔》是近几年比较突出、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认为,阿舍从特殊的角度写出了兵团的建设史,并以细腻绵密的笔触完成了宏大叙事,当中又包含着很多复杂细微的感情。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表示,《阿娜河畔》在强烈的矛盾冲突中写出了几代人生命中的兵团。“这部作品将议论与叙事、记述与抒情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阿舍对新疆大地上的山川河流特别熟悉,也特别热爱,只有怀着这样的感情,才能写出如此有生命质地的文字。”
作为同样书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作家,张者感慨写兵团的人太少,当他写兵团的时候,他常常感觉像是在沙漠中独自远行,“希望能在未来的写作中,和阿舍这样的作家一起组成‘兵团作家群’,为兵团著书立说。”
聚焦对人性实事求是的书写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认为,《阿娜河畔》最终的聚焦点在于对人性实事求是的书写,“作品建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以此拓展了人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
“《阿娜河畔》有着‘天然去雕饰’的质地,有着朴素之气。”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评价《阿娜河畔》是回到生活、情感本身,回到人本身的写作。
在《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看来,阿舍通过地方风景、人物命运、家庭生活来进入历史,通过小的情感去见证大的历史。阿舍以她作为作家的责任感,不仅在小说中留住了父辈的历史,也留住了在中国的发展中那些消失之物的历史,这是特别重要的。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称赞说,《阿娜河畔》写的是一个成熟的心灵如何面对爱情、承受爱情,以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过程。
在研讨会上,阿舍感慨地说,专家们的发言拓宽了小说的内部空间,让小说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她会把专家们的指导和建议作为自己未来创作的重要参考,让未来的写作呈现更加丰富、坚实的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