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赋能何以为之,版博会上找答案

作者:本报记者 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27

  “因为有《著作权法》来保护我们,我现在想做什么作品就做什么作品,再也不怕有人仿冒我的了。”11月24日,在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河南省玉石雕刻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师、手工玉刻中医文化技艺非遗传承人王春会笑着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

  在5.2万平方米的版博会展场中,记者看到了不同人的笑脸——来寻求合作的观展者找到好创意而达成合作的笑脸,拉着妈妈去看汉服小姐姐表演的小观众的笑脸,还有像王春会一样对版权保护的未来越发有信心的参展创作者的笑脸……展场上出现的一个个笑脸,无疑体现了本届版博会的主题关键词“赋能”。

  版权,何以赋能产业?

  记者在河南展区看到这样一段介绍:商丘市民权县王公庄村以“画虎村”闻名,通过版权创新带动乡村发展,年产值近亿元。

  11月24日上午,王春会在河南展区上正和一位订货人商量货品的材质和要刻的内容细节。订货人对桌上石刻的四大古典名著很感兴趣,在比一元硬币大不了多少的石头上,王春会不仅雕出了繁体字的书名,还雕出了线装书的装订线和侧面的书页层次。除了这套精细的微雕版四大古典名著,王春会还自豪地说,南阳是“中国月季之乡”,因此她创作了很多以月季为主题的用南阳独山玉雕刻的作品;她还创作了以医圣张仲景为主题的文创玉雕作品,涵盖了许多中医文化元素。这些创新让她的作品从一众同质化的玉雕作品中脱颖而出。王春会对记者说,她做玉雕已有37年,如何保护创作心血是她曾经非常苦恼的问题。通过参加版权部门组织的版权培训,她知道了通过作品登记等手段可以便捷地保护自己的作品,另外,还可以申请贷款以解资金周转燃眉之急,这让她对于未来的玉雕创作充满信心。

  版权,何以传承文化?

  版权助力文化传承的例子,几乎出现在31个省(区、市)的每个展区上。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贵州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在版博会上展出的苗绣作品,既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元素,又有符合现代审美的实用感,这家公司专注苗绣文化传承,还带动了1297名苗家农妇就业增收。

  不仅有静态的作品展示,版博会上的真人展示、现场演出还让展场有声有色。在内蒙古展区上,悠扬的马头琴声让参展者驻足;在新疆展区上,热情的歌舞吸引了众多观众;在江西展区上,瓷乐演奏悠扬,瓷制地毯让观众大开眼界;在河南展区上,列出了包含太极拳、烙画、点茶等技艺的表演节目单,把展览现场打造成大舞台;在山西展区的民乐表演把黄土高原的热情民风带到巴蜀大地;在安徽展区上,徽剧《水淹七军》让观众连连叫好。特别是在山东展区上,由张继钢导演的话剧《孔子》的演员着舞台装一出场,便让观众惊呼:没错,这就是孔孟之乡的孔子形象。

  版博会上还聚集了一大批既理解区域文化,又有创新能力的参展者。赫哲族文化IP负责人国林便是其中一位。他从小和赫哲族小伙伴玩耍的经历,让他了解并且热爱赫哲族文化,学习艺术的经历让他有能力将赫哲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目前他所在的企业已经推出了一批赫哲族元素吉祥物、文具、城市形象产品,而且他通过大量走访,收集整理了赫哲族纹案,并将其数字化,还给出了利用这些纹案进行开发设计服饰、生活用品等的雏形。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让更多人了解赫哲族文化。

  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给创作者源源不断的灵感之源,让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版权作品转化,又为产品提供高附加值,为产业转型发展铺就康庄大道,版权赋能,以此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