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长虹飞架弘济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14
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有一座飞架东西的古桥,叫作弘济桥,因位于广府古城东门外,又名东桥、府东桥。这是一座单孔双敞肩石桥,由青石砌筑。桥上的大拱券气势恢宏,好似一道横跨在滏阳河上的彩虹。
弘济桥的建造年代和建造者不详,传说是鲁班的妹妹所建。说是鲁班建造了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其妹妹既景仰又不服,立誓要建一座超过赵州桥的桥梁,于是建了这座弘济桥。现今在弘济桥西不远处,还有一座叫作“兄妹情”的雕塑,讲述的就是鲁班兄妹建桥的故事。当然,这只是后人的杜撰,鲁班所处的时期,还没有达到如此之高的建造水平,无论安济桥还是弘济桥,都不会是鲁班兄妹建造。
弘济桥在结构设计上,确实有许多与赵州桥相同之处,在建筑规模上则略小于赵州桥,所以,又被认为是赵州桥的姊妹桥。也因此,一般认为弘济桥是隋代建造,并且由比鲁班晚约1000年的李春设计。照弘济桥景区讲解员的说法,因为李春忙于赵州桥的建造,当是委托其他人负责修建。当然,这些也只是推测,尚未找到相关史料。
弘济桥中部南北栏板外侧刻有“弘济桥”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在大字的侧面仍保留有石刻桥铭落款:“推官公家臣、通判周评、同知董选、广平府知府贾应璧创建;万历十年岁次壬午十月吉日立。”由此可以推算,现在的弘济桥是明万历十年重建的。邯郸位于晋冀鲁豫交界处,弘济桥也就成为晋冀鲁豫四省的交通要道。据清《广平府志》载:“又赖滏水,上达磁邯,下达津卫,舟楫所至,四外通商,故不为一郡一邑之民称便也。”谓之“其功甚弘,其利甚济”,又因修桥之时,四面八方,捐金援人,共襄善举,共同奋战,因此名之曰“弘济”。
弘济桥堪称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的杰作。其东西长48.9米,宽6.82米,主拱券净跨为31.88米,弧矢为6.02米(主拱券顶到两券脚之间连线的垂直距离)。两端的小券跨径,一为3.5米、弧矢1.6米,另一为1.9米、弧矢1.05米。靠近桥堍的边券跨度为3.8米,高为2.85米。主拱券由18道单券纵向排列砌筑而成,每道单券平均使用33—34块券石,共用券石600余块,券石之间用0.37米至0.43米铁束腰(又叫铁蝴蝶)相连结。弘济桥两侧边券拱背都是用出檐钩联石铺墁,相邻的桥面石纵横之间也用铁束腰镶嵌相连,纵横缝隙用江米浆拌和的灰土进行填灌。在主拱券拱背还安装了两根隐蔽的大铁梁,把18道单券紧紧地锔在一起。这种做法,不但造型美观,更主要的是钩联石把两侧边券紧紧地拢住,减少了边券外倾的可能性,增强了主拱券的整体性和稳固性。在修建时,每砌好一道单券,再砌另一道,单券彼此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结构的石拱桥突出的优点是:当其中一块或几块券石出现碎裂时,只能对所在的单券构成影响,而不会对相邻的其他单券构成大的威胁。
作为海河流域子牙河系的主要支流,滏阳河自古就是一条黄金水道,它的通航历史最晚开始于隋唐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在弘济桥两侧边券上有横三竖四、深达寸许的坑槽,这些坑槽就是当年的纤夫拉纤绳索留下的纤痕,这是滏阳河航运历史最真切的见证。所以,弘济桥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通航的要求,其采用的主拱券双敞肩的桥梁设计,既保证了航运的通畅,又能在河水上涨时快速分流,同时减轻了桥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其造型也更加美观。
弘济桥有着很好的防洪功能。其主拱券南侧边券吸水兽上面的桥面石上刻有一直径四五厘米的小孔,呈弯曲状通向吸水兽头顶上侧。每当遇到淹没吸水兽或接近小孔下面边沿的特大洪水时,这个小孔就会发出低沉的“呜呜”声,类似老牛的叫声,因此当地群众叫这个孔为“地牤牛”。它是运用空气流动和声学原理凿成的。直到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的科学家才发现了这样的物理原理,比我们的祖先晚了1000多年。
弘济桥是一座大型艺术宝库。其桥面两侧各有方形望柱18根、栏板17块、抱鼓石2块,同时使用了大量钩联石进行装饰。望柱顶端圆雕有7个狮子、8个猴子及桃子、石榴等。栏板上浮雕有虎、鹿、麒麟、松梅竹兰等动物和花饰,以及节节封侯、吴牛喘月、武松打虎、八仙过海等民间典故,图案雕琢精细,栩栩如生。大券与小券中间刻有龙头,是蛟龙望水的浮雕;其外边券也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飞龙、凤、二龙戏珠、奔马、怪兽等,券顶两侧各雕有一吸水兽。两端四小券外侧雕有龙、缠枝花等。当地流传的顺口溜“两个仙桃俩石榴,七个狮子八个猴,中间一个地牤牛”,把弘济桥上的雕刻进行了形象的总结和概括。
相传,弘济桥修好以后,一个老道士在桥上左看看右摸摸,嘴里还不住地念念有词:“桥真好,桥真好,可惜两处没修好,榴、桃、狮、猴没修活,龙嘴子没成宝。”人们纷纷要求老道士帮着把这两处修修。从那天起,老道士每天摸摸石榴、桃,梳梳狮子和猴毛,还坐在伸出的龙头上,用手去摸龙嘴里的那颗珠子,一连七七四十九天,珠子突然放光,老道士也不见了。有一年发大水,人们都逃到了桥上。桥快被洪水淹没时,桥柱上的狮子、猴子活了,个个跳进水里抬桥,望柱头的石榴和桃也都成了真的,供人们充饥。只见水涨多少,桥就浮多少,桥上的人总是安全的,从此,人们把弘济桥称作浮动桥。
还有另外一说。弘济桥快要竣工时,用来做桥顶的一块大黄石总是放不平,恰遇吕洞宾云游经过此地,他右脚用力在黄石上一踏,竟在黄石上留下了半只脚印,大黄石已放得平平稳稳。若是细看,桥面上依稀可辨“吕洞宾留下的迹印”。
弘济桥还是一个地质博物馆。在弘济桥上,共有3块青石上有三叶虫化石,其中,桥面西端一块青石上的三叶虫最大,只可惜,因为长年累月的大车碾轧,三叶虫的中段已经粉碎,桥面东端的两块青石上的三叶虫则十分完整。另外,还有角虫化石和蛤螺化石各一块。用清水浇注后,三叶虫、角虫和蛤螺图案都十分清晰。三叶虫生存的时代,是5亿年前的寒武纪。5亿年,那是大部分人难以想象的时间跨度。这几块青石以一种超越世间常理的方式,被安置于人来人往的桥面上。在经历了5亿年的日升月落和1000多年的足迹纷纷后,依旧轮廓清晰。更奇的是,在桥面西端,还有一块光斑粼粼的玉石原石也不可思议地被嵌在桥面上,簇拥在周围的青石中。讲解员推测,建桥之处玉石是没有露出真容的,是长年累月的车辆碾轧才把玉的部分露出来,否则当年的工匠怎么会舍得把它铺在桥上呢?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弘济桥上还有更多的地质秘密等待人们去发现。
弘济桥也是国人的伤心地。在桥东头的两块青石上,各有一个比拳头略小的圆洞,讲解员介绍,这是当年日本鬼子侵占邯郸时,在桥上设置关卡时打出来的。1939年—1943年,弘济桥被侵华日军盘踞,日军断绝了桥的通行,并挖开西侧部分桥体在桥上构筑了碉堡。这是何等的耻辱啊,祖先建造的桥梁,我们自己能不能通行,要由日本鬼子说了算!更加令人气愤的是,日军盘踞期间,把弘济桥两头的小拱券改造为监狱,用来关押抗日工作者。夏日酷暑,冬日严寒,抗日志士被关押在那样逼仄的环境里,简直就是人间炼狱!
可喜的是,2006年,弘济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那之后,桥上不再允许任何车辆通行,所有的化石和艺术珍品,乃至整个桥梁都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可以告慰祖先的是,回到人民手中的古代匠心杰作永远都不会再让任何外人染指,弘济桥从此真如一道飞架在滏阳河上的彩虹,使得华北大地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