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健康科普素养

作者:王大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10


  日常生活中应以“动”替代“静”,保持活跃状态,创造更多的活动机会,克服懒惰情绪和思想;制订每日活动计划,自我监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轮流替换,增加新鲜感和运动积极性;根据身体条件控制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减少运动损伤。把增加身体活动的意识融入对生活的安排,把身体活动看成是提高身体素质和保证健康的必要条件。

——摘自“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


  健康一生需要从每一天做起,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并且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唯其如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才能真正实现。

  远离疾病、乐享健康是每个人最美好的愿望。为什么人会生病?为什么慢性病已经成为健康的“头号杀手”?民以食为天。用一锅美食烹出人间真情,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每天回家吃饭。既要吃饱,更要吃好。关于饮食,关于营养,您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为什么不提倡“低碳”饮食?哪些食物对减肥有帮助?

  如果您关心这些问题,那么“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可以给您提供科学理性的答案。

  “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既非按医学学科分类,也非按人体系统分类,更非按病种分类,而是围绕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相关健康问题和挑战分类。10个分册从健康理念养成,到人生面临的生、老、病问题,再到每天一睁眼要面对的食、动、睡问题,最后到更高层次的养、乐、美问题设立,分别是《健康每一天》《健康始于孕育》《守护老年健康》《对疾病说不》《饮食的健康密码》《运动的健康密码》《睡眠的健康密码》《中医养生智慧》《快乐的健康密码》《美丽的健康密码》,回答老百姓关注的健康问题。

  纵观“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的出版,我认为丛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体现时代精神。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现全民健康作出的贡献,作品具体体现了“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重点做好“以预防为主”相关工作的贯彻、落实,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主旨思想进行组织,体现了主创团队为推动时代精神的发展做出的努力。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优秀的科普作品应该是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深入探索,其根本目的在于启发大众的科学思维,使大众在阅读中获得科学的启蒙,从而建立起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和浓厚的科学兴趣,提升整体科学素养水平。“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组建了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围绕常见健康问题讲述健康科普知识,在提升读者健康素养的同时,帮助大众建立主动思考、理性思考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

  围绕国家战略。“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针对老年人、女性和儿童等重点服务人群,以大众需求为导向,邀请医学专家撰写健康科普知识,这些医学专家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在各自研究领域建树颇丰,而且拥有卓越的语言文字表达、专业内容科普化等能力,他们通力合作为大众呈现了一部健康科普盛宴。

  运用信息传播技术。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借助手机、电脑等终端产品,向大众提供一种更便利、更可及的新型传播形式,“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做到了这一点。在书稿撰写阶段,即采用人卫投审稿平台数字化编写方式,从源头实现“纸数融合”。在图书编写过程中,同步建设在线知识问答库。在图书出版后,实现纸媒、电子书、音频、视频同步传播,为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提供全媒体健康知识服务。读者可通过数字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等进行阅读或听书。

  “十万个健康为什么丛书”选择大众日常生活中“应知道”“想知道”“不知道”和“怎么办”的问题,设置了“关键词”“专家说”“健康加油站”“健康术语”“院士说健康”“健康云课堂”等模块,使编者想说的、想传达给读者的,与读者想知道的,既彼此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重在解决“怎么办”,突出可操作性,向读者传递健康信息,助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