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生赤诚都为书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10
上世纪60年代,出版家、编辑家范用出版了俄罗斯出版家绥青的传记,并给这本书取名为“为书籍的一生”。这6个字,何尝不是他自己心灵的写照。15岁的范用成了出版社的一名练习生,从此他便终生和书生活在一起,为一本又一本好书的出版和传播竭尽心智,忘记其他。范用曾说:“我们做出版工作的有一种责任:看到好的稿子,就应该想办法让更多人看。”今年是范用先生诞辰100周年,传记作品《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一书的出版,让我们再次理解了他对书、对真理的热爱,然后又经他手诞生的一本本好书,这种爱变得无远弗届。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一书作者汪家明也是一位资深的出版人,在范用先生晚年,他与范用先生交往非常密切。“我和范先生也算忘年交,有十几年的交往。一开始我调到三联书店的时候,我住的房子就和范用先生的家隔一条马路,几乎每天都可以去,聊了很多很多。”日前在上海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汪家明介绍,其中写作的过程,不光是一个了解范用先生生平经历的温故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发现他对范用先生新认识的过程。
为了写这部传记,汪家明查阅了人民出版社和三联书店所存与范用有关的书稿档案,收集了大量详细具体的史料。同时参考了许多友人的缅怀文章,都是当事人最可信的实录。此前在编辑范用收藏的1800多封书信(已出版四卷本《范用存牍》)时,更是见到许多珍贵的资料。“正是因为有这种情感在,加上扎实的基础工作、出色的写文章功夫,这本书才能那么动人地还原出范用先生丰满的人生,让我们读到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细节,乃至温暖的人格风范。”《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一书责任编辑张静芳向记者这样说道。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的初审工作始于2022年11月底。张静芳回忆说,很快她和她身边很多人都“阳”了,一时人心惶惶。但当时看这部书稿,很神奇,能让人心很静。事后想想,可能是范用先生那种对书籍的热爱,那种单纯、专注、忘我产生的一种气场,能够让人暂时脱离普遍的焦虑感。“这本书里写了很多范先生读书、编书、设计书的故事,有一些真称得上惊心动魄,也有很多让人深思的地方。但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其实是一种‘人情之美’。”书里面有三处写到“流泪”。第一处,写香港作家罗孚1982年经历一场变故,一年后来到北京海淀双榆树住下,一住就是10年。他在北京朋友不多,也自觉不便去找朋友,某天却在三联偶遇范用。“范用上来就拉住罗孚的手说:‘老罗,你住哪里?在哪里?我一直在找你,找得好苦!’那种热情,那种真诚,发自内心,让罗孚顿时老泪纵横。”这次相遇,对罗孚影响至深。第二处,写叶至善在一封信中给范用附了两首手写的歌谱,一首《卜算子》,一首《荆轲》,是给旧诗词配上了西洋曲子。范用大喜,马上按谱放声高歌,唱毕还给叶至善回信详细谈了感想。叶至善阅信后直呼“知音难遇”,高兴得流下了眼泪。第三处,写范用晚年,他去看望弥留之际的楼适夷和韦君宜,当时楼适夷已不省人事,韦君宜虽还认得范用,却说不出话。“探视出来,在医院门口,他停下脚步,拄着拐杖,泪如雨下……”“这三处‘流泪’,看似极普通的叙事,对我却印象极深。这种‘人情之美’,今天读来,显得那么珍贵,老一辈文化人的风骨、心性,似乎也都在其中有所映照。”张静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