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好每一个中国故事

作者:新华社记者 刘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8

  有如此多故事可以讲,有那么多人愿意听,在这个时代向世界讲中国故事何其有幸!

——新华社记者 刘阳

▲煤矿工人在山东一座智能煤矿下作业。

▲外国专家在浙江绍兴观看一场黄酒直播卖货。(本版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最近,我有幸同一个外国专家团到浙江和福建参观访问。这个团里的专家来自世界各地,有的来自欧洲国家如西班牙和意大利,有的来自中国的近邻如尼泊尔和缅甸,有的来自非洲,还有的来自拉美。他们来中国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探寻“一带一路”的历史脉络和最新成就。

  行程紧张,他们能否在有限时间里对中国和“一带一路”的发展留下深刻印象?出发前,我们有些拿不准。不过事后看来,我们多虑了。专家们在参观中发生了许多小故事,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国发展理念的理解。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各国专家被一块块石碑吸引了注意力。这些石碑是古代各国商人来泉州经商,死后葬在当地的墓碑。由于这些商人来自不同的地区,这些墓碑也保存下丰富的历史信息。

  伊拉克专家海达尔兴奋地站在一块波斯商人的墓碑前,用手指着上面的文字一字一句地朗读。他说,墓碑顶部是一句古兰经的经文,而下面的碑文则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混杂写就,大意说的是这名商人葬在了他母亲的故乡,泉州。

  “这说明早在上千年前,就有许多中东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从事贸易,而且还和当地人通婚。看来,‘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对外联通的精神不仅是当代中国所秉持的,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理念。”他说。

  事后,海达尔追着博物馆工作人员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料。他说:“我从事研究一直苦于没有印度以东的资料,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

  在泉州开元寺,缅甸专家陈乐提寸步不离负责讲解的住持,专注地听着关于开元寺的一点一滴,并不时发问。他说,住持所讲的许多内容印证了他之前在缅甸了解的情况。例如,开元寺曾接待许多海外僧侣,而缅甸就有高僧到泉州修行的记录。看来,至少在南朝中外文化交流就已经非常密切。

  在温州,在绍兴,在杭州,各国专家们也都有相似的体验。一个个关于中国发展的鲜活故事,一个个关于中外联通的生动案例,构成了他们对于中国的印象,对于“一带一路”的印象。

  你看,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一点都不难。在中国大地上,好故事讲不完、说不尽,只要一个一个讲,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自然会被世界所感知。

  我在日常工作中,也在不断讲着中国故事。

  2021年,一群云南大象开启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我当时就想,如何借大象的热度让世界看到中国在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于是,我开始每天在推特上更新大象的行踪,通过这种文图“直播”收拢人气,引得不少海外网友天天“追更”,再插入一些中国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科普和宣介,让全球网友了解到在大象旅行的背后,有那么多人为了保护好大象日夜操劳,有那么多人为了优化他们的生态环境而努力。并且不仅在云南,在青海,在东北,在海南,在中国各个角落,还有无数的专业人士和普通老百姓在为保护中国生物物种多样性而并肩奋斗。

  后来,许多网友称赞这场文图“直播”是海外社交媒体上关于旅行的大象最有价值的帖文,包括英国BBC在内的多家外媒前来联系,希望请我进一步介绍有关情况,回应各国受众的关注。

  今年,我又通过自己负责运营的“北京频道”新闻信讲了一个更“硬核”的中国故事。在山东,我参观了两座煤矿。这两座煤矿都应用了最先进的国产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让煤矿开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井下,我和工长刘师傅聊了聊。他说,自打他爷爷就是煤矿工人,但那个时候的条件差,危险性高,煤矿工人是个没人愿意从事的工作。但是现在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矿道已经变得宽阔明亮,井下配备了齐全的通风、制冷、交通设备,工人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也开始愿意从事煤矿行业。煤矿负责人说,现在全球最先进的煤矿就在中国。

  这只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我把所见所闻写进了稿件中,一名海外读者在读后感慨,原来中国的工业已经发展到如此高的程度,并且安全标准和工人权益保护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越走,越看,就越觉得太多的故事值得去讲。这些故事中,有中国的成就与挑战,有中国的思考与探索,有中国的价值与信念。对于这些故事,我想一个一个去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