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工业旅游路线:
领略“印刷+文化”的融合魅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7
▲印刷车间智能机械手快速码垛引与会代表“围观”。
▲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的展示让参会的印刷人倍感荣耀。
11月,秋意正浓之时,走进焕然一新的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青浦印刷园区,“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工业旅游路线俨然成为这里热门的科普和研学打卡地。这条工业旅游路线将园区内的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印刷车间以及一本书屋、陈云树、寻字之旅等景观串联,集历史文化、工艺技术、行业应用、科技创新等为一体,给近日前来参加上海印刷集团举办的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融合化发展交流会的书刊印刷企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场传统印刷文化赋能产业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的创新之势,在这里蓬勃生发。
沉浸观展 激发数字化无限展望
步入青浦印刷园区的印刷车间,在卡通吉祥物的生动指引下,一条特别改造的长达220米的参观步道映入眼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看到,步道两侧墙面展示着现代书籍编辑印制的流程和工艺,透过与车间相连的透明窗户,可以俯视印刷车间内的工作场景:自动化生产线上,图书生产过程一气呵成,智能机械手快速码垛……
这得益于上海印刷集团推动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融合发展的实践。上海印刷集团总经理沈剑毅告诉记者,对受科普教育、研学旅游的参观者来说,这条为配合工业旅游项目开发的参观步道,能全面深入地从编辑、印前、印刷、印后等各个工序流程中体验书籍印制的迷人工业魅力。堆放整齐的印刷出版物,步道尽头陈列的原版印刷菲林,都以它们的语言诉说着印刷工艺的前世今生。
这一实践着眼生产流程、生产设备、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升级,上海印刷集团以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为原则,为生产型企业建立统一平台,实现营销、供应商、印前、印后、仓储物流等资源共享,ERP、MES、WMS系统等信息化软件的优化升级,探索形成生产数字化应用示范场景。在此基础上,实施面向出版设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改造,进一步合理配置生产设备及软件。
在园区内的上海新华印刷有限公司数字印刷中心,与会代表观摩了一件件印制精美的胶装及精装图书。上海新华印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旭平介绍道,上海新华印刷2022年年初开始切入图书按需印刷服务领域,探索如何更高效地实现降低图书库存和编印一体化。
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的印刷车间内,裁剪机、印刷机、折页机、胶装机有条不紊地工作。该公司总经理张晓迁向与会代表重点介绍了升级改造后的自动化系统、数字印刷生产线,引进的色彩管理系统、色彩还原打分系统、自动对版系统等平台,以及全自动打包机、套袋机、质量检测等自动化设备。
在这样沉浸式的互动展示中,身为业内专业人士的与会代表看到的是印刷企业数字智造升级的创新成果。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艺、山西人民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岩、山东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林虎、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万全等与会代表,均认为传统印刷与数字印刷的有效融合,是“新华系”印刷企业拓展数字化的有效途径,需相互学习交流、携手共进。
各具特色 用情怀讲好传统故事
当然,印刷车间参观步道仅是“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工业旅游路线中的一站。漫步充满印刷文化氛围的园区内,可以看到,一站站精心“排兵布阵”的打卡点各具特色、寓意深远。该路线以青浦印刷园区为活动中心,通过印刷车间参观步道、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印·空间、科普课堂、一本书屋、寻字之旅、传舫餐厅、传庐、旅游护照、一本手册等,勾勒出书本制作的发展轨迹与传承创新。
从印刷车间抵达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以上海近代印刷发展史为时间主线,从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到“铅”与“火”的时代,再到现代印刷数字化、智能化大显神通的展示,让与会代表倍感荣耀。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以实物实证的方式,翔实生动地展现从新石器时代的陶泥印“书”到纸本书再到电子书的书籍演变过程,以点带面地讲述中国灿烂的印刷文化故事。
在这里,记者看到,商务印书馆的考勤钟、民国时期的石印机,以及中华书局工作人员和新置德国凹版印刷大电机的合影、商务印书馆上世纪30年代辉煌时期的全景等等。参观之时,“灵兰墨韵·一本医书”首次联展正在展出,40年代通过多种印刷方式印刷的医书《麻科活人全书》、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印制的《陈修园医书四十种》、《医学世界》铅锌版印章等,都让与会代表饶有兴致地驻足观看。
沈剑毅介绍,在这条工业旅游路线里,参观者还可以踏上寻字之旅,从简单笔画中探寻汉字的博大精深,在沿湖步道旁的12块造型各异的黑山石上寻找“拆散”的十二生肖汉字笔画,在科普课堂深入探究围绕在身边的印刷世界。“该项目不是简单的工业+旅游,它是两种文化的交融,将工业旅游融入休闲、高科技元素,并用情怀来讲好传统工业的故事,构建一个可观、可玩、可学、可购、可休闲的工业旅游运营生态。”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与会代表在路线参观完毕后都每人领取了一本主题手册。淡雅绿色的封皮,手册中还有当天拍摄的个人照片,利用新华数字印刷中心先进的数字生产工艺按需即时印制,并实现本本不同。
融合发展 让印刷为美好生活添彩
一直以来,上海印刷集团都致力于融合化发展,以文化数字化为助力,坚持走“印刷+文化”之路。
“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工业旅游路线是2022年上海印刷集团所属企业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入选上海工业旅游发展重点项目清单后的落地项目。上海印刷集团整合集团内的文化资源,以“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为主题,策划实施了以印刷历史文化学习、现代印刷车间参观、印刷互动体验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项目,并于今年5月底正式启动。
沈剑毅说,上海印刷集团作为国有书刊印刷企业,依托编印一体化改革部署,在实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同时,充分发挥国企敢干显担当的精神,助力传承传播印刷文化、字体文化,推动印刷业融合化发展,让印刷为美好生活添彩。
这些年来,上海印刷集团在印刷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颇多经验,其旗下专设文化运营板块,拥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上海老字号品牌“华丰铸字”、文创运营品牌“尚映文创”,设有两家上海市级博物馆(展示馆)——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上海印刷字体展示馆。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沈剑毅表示,上海印刷集团正努力把“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工业旅游路线项目打造成代表上海印刷业的样板项目和精品工程,不断优化工业旅游供给品质,更好地履行印刷企业文化传承传播责任。同时,集团将继续深耕数字化建设,努力构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体系,持续推动传统印刷数字智造升级、印刷智能场景应用及智能车间建设,在长三角区域印刷业一体化发展和建设印刷强国进程中贡献重要力量。
“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工业旅游路线
印刷车间参观步道
全长220米,以一本书的出版发行流程展示现代书籍编辑印制的流程和工艺,以原版印刷菲林讲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印刷故事,从数字概念出发探索未来文明传播形式。
上海中华印刷博物馆
综合介绍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及印刷所等中国主要出版印刷企业的历史变迁、发展概况。
印·空间
设立编辑、印前、印刷和印后的大师工作室,集结传统与未来的多样印刷互动设备。
科普课堂
深入探究围绕在身边的印刷世界。
一本书屋
木屋书架上陈列园区企业历年印刷精品。
陈云树
为纪念陈云同志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革命经历,园区成立之时,陈云纪念馆赠送此树。
寻字之旅
从简单笔画中探寻汉字的博大精深。
传舫餐厅
船型造型的建筑。传庐传播印刷文化的房间,在此传播中华文明,传承中华厂(局)百年传统。
旅游护照
跟随卡通吉祥物IN仔和kk的脚步完成打卡。
一本手册
利用数字生产工艺定制专属主题手册。
(以上为上海印刷集团“一本书是怎样制成的”工业旅游项目重点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