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路先行 吹响绿色纸业冲锋号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7
今年是国家“双碳”目标提出3周年。作为我国首批纳入碳交易的八大行业之一,造纸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迈入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在“强化造纸等行业耦合发展,推动产业循环链接,实施林浆纸一体化”“造纸行业建立农林生物质剩余物回收储运体系,研发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技术”等国家相关政策部署下,头部纸企纷纷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绿色发展,探索造纸行业的碳减排技术及碳中和路径。
加码林浆纸一体化
今年以来,为稳住纸浆原料成本,国内各大纸企纷纷加大林浆纸一体化布局,将原来分离的造林、制浆、造纸3个环节整合在一起,提高自身原料纸浆供给能力,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
在今年造纸行业持续承压运行的背景下,华泰股份通过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建设年产70万吨的化学木浆项目,这一举动被业内认为是华泰股份推进浆纸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一步。“造纸行业对外依存程度逐年加大,国内纸浆市场存在着巨大的供应缺口。”华泰股份董事长李晓亮表示,将加快70万吨化学木浆项目建设,以此实现降本增效。
太阳纸业于10月发布公告称,拟由全资子公司负责实施太阳纸业广西基地南宁园区30万吨生活用纸及后加工项目。该项目是太阳纸业通过山东、广西和老挝三大生产基地协同发展,打造林浆纸一体化全产业链体系的关键推手,将进一步提升广西基地的生活用纸产能。事实上,太阳纸业三大生产基地在今年已进入全面协同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随着广西基地南宁园区新建和技改项目按计划逐步实施完毕并进入试产阶段,纸、浆合计总产能将接近1200万吨。
晨鸣纸业作为造纸业中的头部梯队,通过林浆纸一体化发展战略,构筑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三大循环经济生态链,迄今已在寿光、湛江、黄冈等主要生产基地均配有化学浆生产线,木浆总产能达430万吨。
仙鹤股份、冠豪高新等上市纸企也在增产扩张。前者进一步探索林浆纸一体化,在湖北、广西资源优势地区拟建设年产240万吨的制浆产能,广西基地同时规划200万亩林木保障地。预计2024年各项目一期落地后,仙鹤股份木浆自给率将从目前的不足6%增加至40%以上。后者积极谋划湛江基地制浆产能,以应对制浆造纸行业周期性变化,平抑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
积极开发林业碳汇
除了夯实制浆造纸主业,推行林浆纸一体化战略,各大纸企在产业链延伸、布局绿色低碳赛道方面更是争当“急先锋”。目前,林业碳汇正成为造纸行业践行“双碳”战略的重要途径。
今年5月,岳阳林纸牵头组织成立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林业碳汇分会,进一步夯实了其林业碳汇开发的龙头地位。岳阳林纸率先于2015年启动碳汇林开发,2017年迎来首单碳汇交易,2021年搭建新的碳汇平台森海碳汇,全面推动林业生态链转化为绿色产业链。截至今年上半年,岳阳林纸碳汇项目布局拓展至12个省市,签订正式开发合同面积3828万亩,预计2025年将签约林业碳汇5000万亩。
仙鹤股份9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其结合造纸行业特点,已率先开启碳中和布局,开展碳汇开发。仙鹤股份在广西投资的“年产250万吨广西三江口新区高性能纸基新材料”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的林木保障地位于来宾市辖区内及周边自治区属林场,具有丰富的制浆原材料杨树和芦苇资源,可用于投资林业生产,帮助其建立资源型循环发展模式。
山鹰国际则持续参与碳市场并探索高效交易新模式,积极参与相关碳交易,实现碳资产的灵活配置和保值增值。同时,山鹰国际投入自愿减排项目和绿色中期票据等碳金融衍生品的开发,积极探索碳捕捉新兴减排项目的开发空间。
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一年来,置身于绿色发展大潮,科研院校和各大纸企加强技术攻关,对造纸原料、污染物、废弃物等进行优化和管控,构建起原料可再生、生产过程清洁低碳、产品循环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通过一道道膜,我们以低成本实现造纸废水零排放,将纸浆处理水变成纯净水,不断破解造纸废水回收利用的世界性难题。”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邢卫红带领南京工业大学团队进行造纸废水处理膜分离技术攻关,如今8年过去,除技术升级外,还将这套工艺设备延伸到民用领域,开发出适用于净水器和空气净化器的新型膜材料。
山东华泰纸业研发部高级工程师刘燕韶带领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试验与论证,研发出的新型新闻纸,通过纳米微粒级别的填料,在薄的同时兼备了防透性。2021年,面对市场对低透率新闻纸的需求,她立下“军令状”,带领团队开始攻坚。今年,他们终于拿到防透印彩印新闻纸的国家发明专利,突破了行业难题。
此外,青山纸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着眼福建省毛竹资源优势,青山纸业突破毛竹碱法制浆造纸技术难题,充分利用毛竹生长周期短、一次造林、永续再生的特点,实现以竹代木,为造纸业实现绿色循环发展开辟新路径。同时,青山纸业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根据企业目前需求总量换算,预计每年可减少森林砍伐78万亩、二氧化碳排放量32.4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