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我在黎明村“走亲戚”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7
因参加宁夏吴忠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绿色吴忠”调研行活动,我第十二次走进一直关心的黎明村。
对与我同行的十几位记者来说,他们参加这个活动很单纯,就是采访、写稿;对我这个“特邀嘉宾”来说,只需介绍一下黎明村聚散兴衰的历史和我十一次采访的经历,就算完成了使命,没有人对我提出写稿要求,这也让我感觉特别轻松,我的言行也很随意。
大概旁人难以理解:我在村里时竟有“走亲戚”的感觉。
这种感觉,一进村就有了。黎明村村民王新福是我的老朋友,曾长期担任黎明村村民组长,此前我多次采访过他。记得,他有一次打电话给我:想在向北京等地送羊肉时“顺便”给我送一只羊,为此,他问我的家在哪里,我坚决地拒绝了。
10月31日10点左右,我们进了黎明村。他在人群中一下子就发现我,立即走上前来与我握手。他说:“听说你这次也来,我特别高兴!”一落座,他就掏出手机,向我展示手机里的一张照片。看来,他早有准备,让我一眼就看到了照片,那是他和一位村民与我的三人合影。我马上想起来了:2016年5月31日,我第十次走进黎明村,完成了跨度近20年跟踪报道的“收官之作”。因为他知道我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想到我以后不会再来了,便让人给我们拍了这个合影留念。现在,我看到这张合影,既意外又感动:“这么多年了,你还保留着它?”他说:“是啊,我一直舍不得删!”
一张合影,迅速拉近了距离。他与我无拘无束地聊了起来,向我吐露了没向其他记者吐露的、也让他忧心的“体己话”:现在,羊肉价格低迷、饲料价格上涨,两面夹击,养殖业受到了重创。以往,他家养殖业的收入都是高于种植业,现在则倒过来了。其他养殖户的积极性,也普遍受到了打击。对此,他深感忧虑。我感同身受,对他的忧虑充分理解,便给他出了一些主意,还真诚地鼓励他:这都是暂时的,很快就会扭转的。也许,元旦、春节就是最好的时机!
“走亲戚”,绝不能落下崔福香老人,因为她是黎明村的“活字典”,也是我来黎明村必须要见的人。记得2013年12月我八访黎明村时,她一见到我就说:“我这几天都在想,你该来了。”2014年12月,我在完成对黎明村的九访之后,因为业务繁忙,在2015年就没有去黎明村,直到2016年5月底才第十次踏访黎明村。那一次,我看见村医在村口为村民体检,现场聚集了很多人,便拉个小板凳坐下与大家拉起家常,不知什么时候,她从我身后走到面前,说了句让我惊讶的话:“你有一年多没来了,去年你就没来啊。”老人能如此准确地说出我两次来访间隔的时间,让我颇感意外。这次,她听说我又来了且准备去看望她,特别高兴。所以,我一进屋,她就拄着拐杖下了地,热情地迎接我。然后就吩咐刚好来家的儿媳妇给我做饭,我拦住了她们,告诉她我还要去其他地方,在这儿只能坐一会儿。我问她:身体可好?今年有80了吧?她说你记得没错,我属猴,虚岁刚好80。没有大毛病,就是胃不太好,走路不太灵便。告别时,她要送我,我不让她动,她不肯,拄着拐杖不仅走出了屋外,而且送到了大门外,久久不肯回屋。回望老人蹒跚的身影,一种感动涌上心头。
就在我准备离开黎明村时,一位胸佩党员徽章、头戴鸭舌帽的老人走了过来,一下子就握住了我的手,高兴地说:“老庄,又见到你了!这是你第十一次来了吧?”我笑着纠正他:“已是第十二次了。”他说,你十访黎明村所写的东西,我都看过!你出版的那本书(指2017年出版的《风沙过后是“黎明”》),我还保存着呢。也许是怕我不信,他简单地提了一下书的内容,看来,所言不虚。
我问了他的情况。老人告诉我:他叫杜金会,已经75岁了,以前什么活儿都干过,还当过教师呢,平时喜欢看书读报。
让我感到遗憾,也颇为抱歉的是,他提到与我相见的往事,我完全想不起来了,对他也没有一点印象。
旁边有记者听到他的言语,半开玩笑地说:“这位老人,是你的粉丝!你在这里可能有不少粉丝!”我赶忙纠正:“是知音,是知己!写出来的东西,如果有人关注,我就会感到幸福!”他还问了我的岁数,提醒我注意身体。我也请他保重身体并祝他健康长寿,表示会再来看他。
在黎明村,我被一种浓浓的亲情包围。那里的所见所闻,让我一次次感动:一个记者与其采访对象的关系,好像也得到了升华,甚至变成了心心相印的朋友、亲密无间的亲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了解我,我理解他们;他们想念我,我也想念他们。
看来,这门亲戚还得走下去:无论是在我在职时,还是在我退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