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连接过去和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3
狼山上有一座塔,名字叫支云塔。1953年,15岁的我即将离开南通,去复旦大学数学系念书的时候,曾经和同学们来到这座塔下游玩。那时候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狼山山顶的广教寺大门前有一副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我和我的同学们的确是怀着这样的抱负与胸襟离开南通城的。
南通城内一共有三座塔,支云塔是最高的一座。站在支云塔上,遥望南通城,大概就知道它为什么被称作江海之地。而我最熟悉的那座塔——光孝塔,在我所就读的南通中学隔壁。光孝塔旁边有几株大银杏,每到秋天,满树银杏叶在风中飞舞,金黄的叶子大片大片飘落到学校里来。南通城有六座桥,六桥之内是老城,六桥之外是清末状元张謇建设的现代南通城。在我还小的时候,每天上学时遥望河对面的那座现代城市,那里有工厂、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学校,对于一个少年来说,那真是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存在。我就是在这样一座小城长大,我在这里成长并接受教育,这里是我的起点。
这本书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小城。我之所以想写下这些故事,大概是因为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少年时代的一些经历具备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值得珍惜。而对于其他人来说,特别是对于一些更年轻的人来说,也可能具有某种借鉴和参考的作用。我将我的少年时代视为我的一段黄金岁月,不仅是因为它为我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拥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更是因为在这一段时光里,我遇到了许多好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言行及风度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和启迪。少年时代的诸多准备、熏陶、积累和孕育,让后来我的整个人生有了一种展翅高翔的渴望和激情,献身科学、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鸿鹄之志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15岁以前的那段岁月中,一个个小片段、小场景、小故事、小生活,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录下来,就当作是给过去之我的信,也是对我生命中那段成长经历的一次认真的回顾与反思。我打算不加修饰,力求还原我的真实的少年生活,不编造不存在的情节,不故意拔高事件的意义,力求朴实无华地与过去之我对话,原汁原味地呈现少年之我的点滴进步和收获。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在少年时代所受的教益,在很大程度上,失败与挫折比成功给我的帮助大,从同学身上学习比向老师学习的收获大,从老师为人处世方面受到的感染比老师教学上的收获大,课外的学习比课内的学习收获大,自己学习钻研比课堂学习收获大。虽然我是一个很认真读书的学生,对待课堂学习和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很认真,而且成绩也很好,但一直不走死读书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样,我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使我有了更大的潜力和较强的后劲,为以后的发展敞开了道路。
我怀念少年时代那种自由宽松而又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当年老师对我们严格而不苛求的态度,使我的这种学习方式及经历成为可能。这造就了当年的我,也造就了今天的我,造就了我的一生。我所就读的那所中学后来走出了20多位两院院士,在国家的各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有人说这是教育的奇迹,但我觉得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漫长努力之结果,如果一定要说某段时间发生了奇迹,那一定是长久积累的结果。
《起跑线上:写给十五岁以前的我》
李大潜 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3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