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幻文学

作者:本报记者 韩萌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3

  为期5天的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近期在成都落下帷幕。在这次以“共生纪元”为主题的大会上,国内外顶尖科幻作家、杂志主编、科幻产业代表,以及前沿科技领域专家学者展开思维碰撞,共同推动全球科幻产业发展。

  漫步“时空隧道”,对视“科幻之眼”,抚摸漫天“星云”……除了“科技感”满满的主场馆,此次大会还举办了超过200场主题沙龙、论坛等,超2万名科幻迷共聚成都,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200名嘉宾参会,探讨如何从前沿技术中汲取灵感,如何让科幻持续焕发活力。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世界科幻大会,也是科幻文学领域国际大奖雨果奖首次在中国揭晓和颁奖,中国文化元素第一次出现在雨果奖的奖杯底座上。


  时代推动科幻发展


  作为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重头戏,2023雨果奖共评选出17类雨果奖奖项和两类非雨果奖奖项,中国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得最佳短中篇小说奖。

  海漄于2022年发表的这部小说,灵感来自于《千里江山图》作者、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人生经历,作者采用推理小说的叙述手法,从故宫博物院里的神秘黑影写起,以小人物的视角描摹出了千年前的一场朝野权力斗争,也巧妙地将近几年受到关注的“在故宫修文物”话题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推理、科幻结合起来。

  “理想照进了现实,我是如此的幸福,也是如此的幸运。”海漄现场发表获奖感言时如是说。而为他颁奖的正是2015年凭借《三体》获得“最佳长篇小说”的中国首位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当奖杯从“60后”的刘慈欣交到“90后”的海漄手中时,现场爆发热烈的掌声。

  在这次世界科幻大会上,中国科幻数次迎来高光时刻。本次雨果奖名单中,中国作品及人员获得的奖项类别丰富、人数众多,为历届之最,体现了中国科幻近年来的发展壮大。

  《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科幻文学是小众的,科幻迷也是一个小群体,但科幻产业的消费者是大众的,这是科幻产业大有前景的原因。科幻作品讲的往往是全人类的故事,所以消费受众也是全球性的,这一点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

  “科幻小说描述我们共同的梦想,也展现我们要共同面对的危机。科幻最能引起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共鸣,是沟通世界的桥梁,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就是对这一点的现实体现。”作为2023世界科幻大会荣誉主宾,刘慈欣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世界科幻大会的意义在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科幻迷、作家以及科幻相关领域的从业者一起交流碰撞、展望未来,对科幻文学未来的发展作出深刻的探讨和规划,一起探索在面临巨变的时代,如何让由科技和想象力构筑的科幻文化延续下去,在未来有着更好的发展。

  “我们的社会保持高速的发展,科技保持高速的进步,我们的环境充满一种未来感,未来就会对我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我觉得这是科幻文学发展的最根本的一个条件。”在刘慈欣看来,真正推动科幻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是时代的发展,而中国正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国家,中国的快速发展,为科幻产业的发展赢得更多机会。


  用实力展示中国科幻未来可期


  除《时空画师》外,中国作家、艺术家在2023雨果奖评选中还取得了其他亮眼成绩,科幻插画师赵恩哲获得“最佳职业艺术家”等,《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一卷)入围“最佳相关作品”,该书通过采访包括刘慈欣在内的多位名家,梳理了中国科幻发展脉络。该书主编杨枫也入围“最佳短篇作品编辑”。在入围的6篇最佳短篇小说中,中国作家的作品占据4席:包括江波《命悬一线》、任青《还魂》(英文版)、鲁般《白色悬崖》、王侃瑜《火星上的祝融》。

  不难发现,出现在名单上的中国科幻人,以年轻人为主,这些提名榜单上的年轻人,是中国科幻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整个中国科幻行业,从科幻作家、编辑到产业相关从业者,大部分是“80后”“90后”,还有不少“00后”也在加入进来。这些中国科幻的年轻人,用青春、用实力展示中国科幻的未来可期。

  据《中国科幻网络文学白皮书(2022)》显示,2022年共计有超4.2万的起点作家创作了科幻网络文学,其中,首次创作便选择科幻题材的作家72%为“00后”,年轻化、学历高的趋势明显。

  科幻文学是极富时代性的类型文学,每一代科幻作家都有自己偏爱的风格与格外偏重的主题。《中国科幻网络文学白皮书(2022)》分析认为,从创作到阅读,科幻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我国广大年轻人接触科幻文化的主要渠道。青年作家有着更前卫的思维方式,对科技的发展和由此驱动的现代社会生活有着更为丰富敏感的认识感受。

  在刘慈欣看来,科幻创作的能力是在科幻之外的,“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局限于生活的一亩三分地之中,而要把目光放得远大一些,要看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远的空间、更远的时间,这个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很难”。

  日常生活中的海漄是一名银行职员,领完奖后,他赶回深圳上班。当被问及创作中的关注点时,他表示会关注一些人性方面的内容。“我希望传递的人生价值就是,虽然生活中确实会有很多苦难,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清生活、接受生活并且热爱生活。”


  中国科幻文学得到世界更多关注


  谈及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的“扬帆出海”,“80后”作家任青表示,越来越多的科幻文学小说被翻译为英语、德语、日语、意大利语等语言在海外出版,这不仅仅代表着一部部作品出版,也意味着打破了一层层障壁,“文化传播就是这样,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才能推动整个中国科幻创作受到更广泛的认可,激发更大的动能和积极性”。在他看来,不仅是因为有着一流的科幻场馆设施、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中国还拥有大批专业的科幻从业人员,以及越来越庞大的科幻迷群体。伴随着世界科幻大会的召开,中国科幻产业毫无疑问也会得到全世界更多的关注。“在未来,很期待看到科幻文学、科幻影视、科幻教育、科幻衍生品在全产业链上的崛起和完善,真正把科幻产业做成大产业、培育大市场。”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幻其实是常写常新的,好的科幻作品永远不会成为无源之水,这是科幻的优势,也是写好科幻小说的‘门槛’。而科幻对于未来问题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社会,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身、认识未来。”任青表示,科学对未来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而科幻就是这种预测性的集中展现,在科学逻辑的基础上延展技术、预言未来、猜想人性,直至上升到文学艺术和哲学高度。中国科幻创作的主题越来越丰富,对于前沿技术的思考、领悟、运用上都有属于东方元素的亮点和精妙之处。“总之,这里还是一片希望的蓝海。”

  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创作者为科幻文学的发展带来新气象,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读者,进一步加速了“科幻热”的持续升温。网络科幻类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近70%的科幻类阅读用户年龄在30岁以下。年轻的读者群体活跃在网络社区,并乐于在平台上发表评论,自发地整理知识点,甚至于答疑解惑。

  中国科幻的发展离不开科幻人的彼此协力、互相支持与共同坚守。作为文学领域中富含创新活力的一种文学形式,科幻文学因其具有面向科技与未来的双重属性,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更不能忽视科幻文学在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跨学科思维以及时代感受力方面的重要价值。

  未来,包括任青在内的科幻作家表示,希望在青少年科幻创作、培育青少年想象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力,为他们提供质量更好、更符合青少年阅读特点的科幻读物。另外,社会、家长和学校要做到的是呵护科幻阅读的幼苗,让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更好地传承下去。有了良性的阅读环境,就有了诞生下一代科幻作者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