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新闻人的精神原乡

作者:李子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2

当地农民歌手演唱《沂蒙山小调》。

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印刷厂的部分器材。

历史上的《大众日报》。

部分党报媒体人在白石屋村合影。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是山东人挂在嘴边的话。山东临沂人则更进一步,把“人人都说沂蒙山好”唱得全国皆知。那么,沂蒙山到底有多好?于是,100多位全国党报媒体人,或从天府之国,或从南海之滨,或从滇池岸畔,或从太行山下,乘火车或坐飞机,在这时维九月,序属金秋的时节,既未到泰山观日出,也不到蓬莱望仙阁,而是相约聚集到临沂这个北方的山城,只为了一种使命的召唤,一种千丝万缕的牵绊。


  红色沂蒙

  党报新闻史上的光辉一页


  在许多党报人看来,此次来到沂蒙山,不是观光旅游,而是一次虔诚的朝圣之旅,是一次对精神原乡的寻根。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视察时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这一论断,揭示了沂蒙精神最深刻、最本质的特征,为我们从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沂蒙精神,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东大众日报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创刊,是沂蒙精神诞生、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在革命年代的烽火硝烟中,大众日报忠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军民水乳交融的鱼水情,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许多感人的故事经过记者的报道流传至今。

  2018年12月31日,在大众日报创刊80周年的重要批示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沂蒙精神提出明确要求——80年来,大众日报不懈践行“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办报宗旨,是一份有着光荣传统、广泛影响的党报。希望大众日报始终把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弘扬沂蒙精神,加强改革创新,为鼓舞大众、团结大众、服务大众作出新的贡献。

  小小的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是著名的《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它风光优美,四面环山,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和幽静。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凭借这种隐蔽而幽静的地形,白石屋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的地方。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曾长期驻扎在这里。

  我们一行100多位党报媒体人,逆着潺潺而下的溪水,沿着崎岖的山间蹬道鱼贯而上,很费了工夫和力气,才终于来到大众日报战时印刷所旧址展馆前。说是展览馆,其实不过是几幢简陋的平房,保留着抗战时期的原貌。展馆入口展示的是大众日报社简史,从中可知它创刊于1939年1月1日,是中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一面墙上展示了大众日报各个时期的报头。从1939年到1968年,大众日报一共经历了8版报头变更,其中毛主席题写的第八版报头,沿用至今。另一面墙上展示了大众日报社4版具有纪念意义的老报纸,分别是1939年的创刊号和不能出版铅印报时出版的石印报、油印报,还有桑皮报纸。虽然年代久远,纸质已然变得昏黄,但字迹还可以辨认,我注意到在大众日报创刊号的发刊词中,明确地写道:“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所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应当说,这样的办报宗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不仅被今天的大众日报所遵循着,也是全国众多党报人的精神指南。

  “我与战士最大的区别在于,我没有枪”,这是著名战地记者彼得·阿内特的名言。然而他不知道,在争取民族自由和人民解放的烽火硝烟中,大众日报人都是一手执笔,一手拿枪地战斗在这莽莽群山中,从1939年创刊到新中国成立的短短10年间,大众日报社就有578位新闻工作者壮烈牺牲,这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们之中有曾任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的李竹如,有以大众日报通讯部部长郁永言为代表的牺牲于大青山突围的大众日报十八烈士,还有牺牲在前线的战地记者和与敌人短兵相接的印刷工人,其中人数最多的则是大众日报的发行人员,共有468位。而为了保护报纸在战斗中能够正常出版发行,160位沂蒙乡亲献出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舍命支持以及长期建立起来的鱼水关系,大众日报才能在紧张的战斗岁月中坚持下来,将党的主张、胜利的消息,及时传播到延安、传播到四面八方。

  看着烈士英勇的事迹,望着照片中一张张年轻的笑脸,同行的很多党报媒体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那一刻,我想起了普希金的诗句:

  我将永远被人民所喜爱,

  因为我的诗的竖琴唤起了那善良的感情,

  因为我在残酷的时代歌颂过自由,

  并给那些倒下去的人召唤过恩幸。

  归程的路上,我又想起曾读到过一位艺术家的话:“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之谜、发展之谜,也许就藏在这陕北高原的层层皱褶之中。”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小小白石屋村也埋藏着党的新闻事业的根系,今日的中国新闻媒体都与这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这根上抽发出来的枝叶,将来会有多好的成长,要看能从这根上吸取多少养分。


  绿色沂蒙

  城外青山环抱,城内林水相依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尽管我们此行意不在山水之间,但我们的眼睛却怎能不被沂蒙山秀丽的景色所吸引,我们的精神又怎能不为那满山翠色所荡漾呢。

  虽然时令已经入秋,但许是华东地区地气暖的缘故,车窗外的景色没有一丝衰馁枯黄景象,相反逼入眼帘的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春意。山是青的,水是绿的,碧空如洗,漫山的翠柏不必说了,甚至连道边石头也被草色完全浸染了、遮盖住了本来的面目。河岸是绿的,高坡也是绿的,以致车行于山阴道上,却有小船儿驶进了绿海波涛间的错觉,到处翠色欲流,到处是诗人也难以言说的境界。

  沂蒙山的好风光是属于北方雄壮美的范畴的。在这尽天所覆的绿意之下,是头角峥嵘的奇峰秀岭,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佳瀑幽洞,这里的好风光李白歌过,杜甫唱过,无数文人墨客作诗作词歌颂过。就以沂蒙山云蒙景区为例吧,据说有“七十二峰”“九十九峪”“三十六洞”,奇峰耸立,层峦叠嶂,深涧遍布,苏轼曾赞曰:“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乾隆皇帝南巡中也留有“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诗篇。这里春季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缥缈;秋季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季银装素裹,玉琢冰雕。其集“泰山之雄壮、华山之险峻、黄山之秀丽、雁荡山之奇绝”于一体。可惜,由于行色匆匆,我辈不能饱览沂蒙山的壮美,但这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的百里林海,为北京地区的195倍,居全国之首的负氧离子含量,已足以令我们陶醉其间,有乐不思蜀之意了。

  山水是美妙的俦侣,有山无水的景色是美中不足的。好在这里山水皆胜。古老的沂水河,一路引领着我们,先是穿山而出,后又穿城而入,如一条绿色的纽带,连接起山区与城市两处人间胜景。于是,当我们还没有从山区林海的陶醉中完全醒来时,又一头扎入了临沂这座森林城市的绿色浪漫之中。在这里,我们在居停主人的安排下弃车登船,切身感受这座“国家园林城市”两岸绿树如烟,脚下烟波浩渺的壮美景色,据说脚下这条河曾在全国最美家乡河评比中获得第二名。而这一切得益于近年来该市实施的水系绿化、森林绕城工程,临沂人民的数年努力终于逐步构筑起城区、近郊、远山相呼应的城市森林系统,打造出“城外青山环抱,城内林水相依,城市与森林交融”的森林城市美景。

  “青山那个绿水来哎,多好看……”不来一趟临沂,你绝不会想到,民歌中的景象,竟然不是艺术的加工。


  金色沂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位资深党报媒体人在接受当地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临沂有三种颜色,红色的临沂、绿色的临沂、金色的临沂。是的,沂蒙首先是红色的,沂蒙精神的发源地在这里,同时大众日报的创办地和最早的印刷厂也在这里,所以它是红色的。进入和平年代,沂蒙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绿色的临沂是一座现代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城市。

  那么临沂为什么还是金色的?作为革命老区,临沂一直给人以经济贫困的印象。然而这次来到临沂,通过采访和参观当地一些现代企业,大家发现,旧的印象已难以匹配新的时代,如今临沂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走上了一条金光大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老区人民把蒙山沂水变为滋养经济的厚土。很多人都吃过金锣集团的火腿肠,但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全国的四喜丸子大部分来自山东临沂这家企业。近年来,金锣集团开拓奋进,成为预制菜赛道上的一匹“黑马”,在这家集团大家亲眼目睹他们利用现代化工艺和锁鲜技术,将大家喜欢的秘制排骨、红烧肉、四喜丸子等传统中式家常菜制成了即食菜。只需要将菜品上锅蒸5分钟就可以大快朵颐,让“厨艺小白”也能化身大厨,解决了不会做菜的人的“餐桌焦虑”。

  临沂地处山区,曾被认为是四塞不通,舟车难至的偏僻之地。然而谁会想到,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这里,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这座小城却实现了“商通全球、物流天下”的华丽转变。多年培育发展的临沂商城,历经地摊式农贸市场—西郊大棚底—专业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中国临沂商品城五个阶段,现已蜕变成我国最大的市场集群之一。其经营的商品覆盖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海量门类,在数字化下如虎添翼,来自天南海北的订单分秒递增。据统计,临沂商城已建成各类电商园区38处,各类电商和信息平台40个,发展网商商户11.79万户,12万电商从业者在临沂的热土上创业拼搏。临沂商城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基地。

  临沂的金色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在田间翻滚的麦浪上我们看到了这种颜色,在屋舍俨然、果树成行的新时代农村我们看到了这种颜色,在沂水河畔鳞次栉比的高楼商厦中我们看到了这种颜色,在充斥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颜色,在路上行人满意、幸福的笑容中我们也看到了这种颜色……总之,临沂真是一座富有活力的城市,一座丰富多彩的城市,它肯定还有更多的色彩等待着人们联翩蜡屐地去发现。

  (本文图片由本报记者郎浩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