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田野中盛开艺术之花
——“三农”影视高质量发展暨电影《八角笼中》研讨座谈会侧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1
在新时代环境下,为了适应农村电影新趋势,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和尝试。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实践为文艺工作者,特别是电影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三农”题材电影作品,既是农业农村发展史,又是农民的奋斗史和心灵史,更是田野里长出的艺术之花。
近日,在2023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六届中国农民电影节期间,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牵头组织的“三农”影视高质量发展暨电影《八角笼中》研讨座谈会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举办,影视艺术专家、“三农”领域学者、电影从业人员等,以电影《八角笼中》作为鲜活的样本,围绕文化自信与共情共鸣,深入探讨了在现实条件下,中国“三农”影视该如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又该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与会者一致认为,“三农”题材电影承载广袤农村的时代变迁,农村题材电影高质量发展要紧跟时代、扎根人民、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与时俱进
呈现丰富多彩面貌
进入新时代以来,“三农”影视的题材更新了,不再局限于农村家庭生活、革命战争等传统领域,而是更为深入挖掘当下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展现农村经济发展、反映城乡结合进程等新领域,为观众呈现丰富多彩、多层次的农村生活面貌。同时,电影创作者也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独特性和深层次挖掘。
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强调,我国由农耕社会转型而来,其中的文化底蕴是其他文明所不具备的,五千年历史及蕴藏其中的巨大文化宝藏有待挖掘。因此,电影行业不仅要把目光聚焦在当代的乡村振兴等工作上,也要有世界视野和国际胸怀,更要将农村电影的门槛提高,从而助力农村电影产生更大的活力。
“中国‘三农’题材电影实际上是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面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承健认为,中国“三农”题材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变迁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电影类型。《八角笼中》用骨气标识了其内在精神指向,也回答了一部作品该如何与社会、与观众之间形成深切的对话交流。
电影《八角笼中》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主人公向腾辉(王宝强饰)带领一群大山深处的孩子,通过不懈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冲破命运牢笼,探寻人生出路的故事,电影上映至今票房已突破22亿元。与会者认为,《八角笼中》文戏与武戏相得益彰:文戏中有武戏的强劲张力,武戏中有文戏的精彩叙事。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吴曼芳认为,《八角笼中》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思维,通过类型电影和题材的差异性组合创造了新的影片风格。传统体育影片一般以奋斗拼搏为叙事逻辑,以为国争光为组织表达,较为强调竞技的氛围塑造。而《八角笼中》仅仅将格斗竞技作为切入点,用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讲述了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奋斗故事。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和竞技体育的新组合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表达,让更多观众形成强烈的情绪共鸣。
长影集团监事会主席王亮表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长影集团始终将“三农”题材影视作品的高质量发展放在影视创作的首要位置。自2008年设立我国第一家国家级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以来,多部经典影片发扬了聚焦现实、扎根生活、刻画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艺术风格。
深度共情
永远不能脱离群众
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万顺府看来,中国农民电影节及其系列活动的成功源于结合现实并贴近农民生活所带来的生命力。而《八角笼中》的成功,则印证了王宝强那句“我是一个农民的代表,我要为农民做实事,展现农民的生活,发扬农民的形象”。
对此,2023中国农民丰收节第六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形象大使,《八角笼中》导演、主演并参与编剧的王宝强分享道:“一直想拍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且较能接地气,与观众产生共鸣的中国故事,《八角笼中》恰恰契合了这一初衷。”
在回顾创作过程时,王宝强说,《八角笼中》是主创团队历经6年打磨的一部现实题材影片,是一部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中国精神的影片。影片中,通过人物的成长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坚持、拼搏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性,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因此,“在我看来,文化自信是能够被感受到的力量”。
交流期间,王宝强表示:“电影是创作者与观众的对话,用心讲好中国故事,永远不能脱离群众,永远要为基层发声,由此才能不断创造出更有能量、可共情的农村题材电影,这正是电影的魅力。”而这也道出了与会者的心声与共识。孙承健也认为,立足于现实的生活体验,始终是创作者的核心命题。可以说,唯有积淀丰富的生活体验,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和新文艺群体工作委员会会长孙崇磊认为,《八角笼中》提供了“三农”影视高质量发展的样本参考。“影片关切了基层人民的生存状况,有着对社会的悲悯情怀,展现了人性的光芒与梦想的力量。透过镜头传递了一股难得的真挚,这些都深深感染和打动着观众。”
《八角笼中》对中国贫困山区的关注节点,恰是中国开启脱贫攻坚的前奏和序曲,因而为呈现的乡村基层叙事构建了现实可能性。对此,王亮认为,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引发社会共鸣,是因为其底色是温暖的,体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这也正是中国农民的底色。电影对现实质感的营造,确保了其现实主义的风格,也彰显了主创深切的人文关怀。
“电影绝不仅仅是几个镜头、几种色彩,还应该利用新颖的叙事手法,唯此才能昂首阔步地讲好中国故事。”在著名编剧史建全看来,《八角笼中》中的剪接手法颇有特色,叙事也很新颖,多处将不同时空的事件交叉剪辑在一起而且做到了顺畅呈现。同时,影片结尾剧情反转所带来的冲击将全片情绪推向高潮。
打破定式
展现中国“三农”形象
新时代迎来农村电影新发展,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推动着农村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农民如何适应现代化,农村如何实现振兴,这些都需要电影人以自己的方式促进实施,从而达成乡村振兴的目标。”万顺府说。
结合中国农村题材电影的发展,孙崇磊表示,农村电影在本质上依然要遵循电影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呈现上要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影像质感的把握上,要建立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和美学特征。同时,在观众定位方面,要打破定式思维,不仅要给农民看,更要让城市观众走进影院,让更多观众产生共鸣。
吴曼芳进一步说道,在中国高质量影视作品转型的关键时期,行业需要更多像《八角笼中》的影片,其很好地证明了现实主义精神、浪漫主义情怀的影片是有市场潜力的。即使电影中没有流量艺人的助力,也依然可以凭借着内容和口碑赢得观众认可。
电影可以借用更为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展现文化和价值观,从而更容易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电影产业不仅要重视前端制作还要顾及后端开发。”好莱坞产业联盟(中国)投资管理集团总裁高志峰介绍,美国阿甘餐厅的原型是电影《阿甘正传》里的一个餐厅,电影热映后,“阿甘餐厅”被授权,电影IP的影响力最终延续到了线下的实体餐厅,收入十分可观。而同样是励志题材的《八角笼中》也可借鉴其IP 开发,把影视IP产业最大化。一个衍生品、一个主题餐厅或主题咖啡厅,不仅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还能更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对于如何让农村题材电影引起世界关注与共鸣,吴曼芳还谈道,中国农村题材影片国际化传播面临着文化折扣影响、发行渠道限制以及观影习惯差异等问题。因此,农村题材影片的国际化传播也需要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比如,故事讲述的视角、主题的呈现、价值观的传达都应该更具世界性,或者说更具普世性。因为内容题材的特殊性,对海外市场的推广也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考虑多种文化因素和地缘关系。比如,可以从东南亚华人文化圈起步,逐步进入韩国、日本、新加坡等,最终迈向欧美市场。此外,农村题材影片的海外推广还可借力农业、外交、商务、电影等行业主管部门,整合资源并成立农村影视海外推广基金,开展与更多国家的交流合作,将农村电影打造成为展示中国“三农”形象的一张国际化名片。
“乡土文明是中华文化之根,文化铸魂则是乡村振兴之本。”正如中国农民电影节发起人、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高光磊表示,“中国农村题材电影不仅仅在于电影本身,更在于广泛的文化层面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