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十年征文让数千青年学人获益

作者:本报记者 金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1-01

  10月28日,《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十年回顾暨第五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10年前,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面向全国青年学人,策划并推出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10年来,编辑部5次征文累计收到来稿5000余篇,评出近130篇获奖论文,举办各类青年活动30多场,5000多名青年学人从中获益。


  被学界誉为“青年学人孵化器”


  自1985年创刊起,《探索与争鸣》就把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自己主要的办刊使命。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和《探索与争鸣》青年学人专刊在内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挖掘并服务了一批优秀青年学人。

  高校青年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是历届征文活动的主力军,年龄集中在25至33岁。以第五届征文为例,投稿人中学生294人,占投稿人数的49.4%;青年教师中,以讲师(助理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助理教授居多,共210人,占总人数的35.3%。此外,历届征文活动涉及马克思主义、法学、管理学、文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10多个学科,稿件来源分布非常广泛。在地区方面,征文稿源覆盖几乎国内所有区域,还有一部分来自海外的文章。

  另据不完全统计,在历届征文获奖者中,目前已经成长为教授、研究员者近2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近40人。其中,4位青年学者成功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探索与争鸣》也被学界誉为“青年学人孵化器”。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说:“在上海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第一篇论文,在上海出版第一本学术专著,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学术研讨会。”这是上海理论界对全国青年才俊发出的邀请,也是《探索与争鸣》自觉担负起的文化使命。编辑部也呼吁更多的学术期刊同行、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加入到支持青年学人成长的队伍中,一起关心支持青年学人发展。


  鼓励青年学者做接地气的学问


  当天,《探索与争鸣》第五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颁出,共评选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9篇、提名奖14篇。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政德《重寻人—技共生时代的“数字难民”——对三个郑州住区在“7·20”特大暴雨灾害期间的比较研究》一文获得一等奖。评委对该论文给出的评语是:一篇非常有温度而富于在地性的文章。文章立足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大量对具体案例的访谈、实地调查,在郑州暴雨这样一个突发公共灾难和“数字难民”这样一个现代社会隐疾之间找到了共通点,沟通起了现实与理论两个热点,从而指向当前技术时代“人—技”关系这一根本问题,具有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们鼓励青年学者用理论工具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尝试,更鼓励这样一种细致入微而充满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路径。”叶祝弟说。

  文章深奥晦涩、辞藻华丽,却无法有效回应现实问题,是学术悬浮化的一个重要表征。对此,《探索与争鸣》一贯鼓励学者对标中国重大现实问题,做真学问、真研究。在第三届征文活动中,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生李旭东《流动社会中的“过渡日常”——京郊代耕菜农的日常叙事》一文获得一等奖,文章通过对北京郊区的代耕菜农这一群体的研究,搭建起了观察宏观社会与微观生活之间关系的一道桥梁。

  此外,做有创新性的学术,也是青年学人成长必须经历的锤炼,这在《探索与争鸣》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系列活动中得以实现。在5届征文活动中,青年作者们提出了诸如“虚拟型熟人社会”“权力流散”等一系列新概念、新命题,得到了学界广泛讨论和回应。

  通过5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活动的举办,让《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与青年学人形成了良好的青年学术共同体。很多青年学者在成为各个学校、学科的主心骨时,仍然是刊物的核心作者。“通过青年学人反哺,《探索与争鸣》也真正做到了立足学术鼎新、与大时代同频共振,让刊物的学术水平、学术声誉得以进一步提升。”叶祝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