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伙计 新梦想

——福建省宁化县融媒体中心的“有为与有位”

作者:本报记者 闫松 张福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30

  俞祥波今年47岁了,张林勇稍年长些,49岁。

  2009年起,两个人都成为福建省宁化县委报道组的成员。2018年11月,宁化县融媒体中心挂牌,整合了原来的县广播电视台、县委报道组和县新媒体工作站。俞祥波是宁化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张林勇担任中心总编辑。今年10月,俞祥波开始担任融媒体中心主任。

  “有为才能有位。”两名老伙计,开始搭班子,又在一起规划新梦想了。

  10月24日,在接待中央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采访团的间隙,两名老伙计坐下来,和记者聊了聊他们的想法。

  县级融媒体发展有两个方面是班子必须长远考虑的,一个是人,一个是钱。前者是推新创优的基础,后者是行稳致远的保障。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前身3家单位的人员加在一起,再加上这几年新招聘人员,现在总共有57人,平均年龄33岁,“90后”超过一半。

  俞祥波和张林勇对这样的人员结构很满意,“年轻人想法多、点子多、干劲足”,只是在经验上相对不足。

  “必须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紧密结合,夯实人才发展基础。”俞祥波说。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提出,讲学、研学、议学、评学、带学,比干劲、比技能、比精品、比创意、比业绩,创一流全媒团队;依托导师工作室,通过导师引领、专题培训育才;与福建师大、江夏学院、三明学院战略合作,争取“脑力支持”。

  俞祥波还挑选骨干人才到省、市两级媒体“跟班”,把记者送出去,把经验带回来。学习时间不定、手段灵活,两三周、个把月都可以,目的只有一个——学艺。

  这还不够,俞祥波还想引进几位在大型直播和节目制作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专家,既做节目,又带徒弟。

  “要让年轻人用几年时间,把老前辈的经验学回来,变成我们自己的。”俞祥波的“私心”很直白,就是要给融媒体中心的年轻人压担子,给他们成长、成熟的时间,让有为者有位。

  军心稳,事业顺。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整合网上网下资源渠道,建成“一报两台两端三号三网三微多号”全媒体矩阵,全网总粉丝量破百万。

  有流量,就要考虑把流量转化为产量。

  宁化县融媒体中心也曾在自己的智慧宁化APP运营过网上商城,也曾考虑过直播带货,但效果都不理想。

  “涉及选品、备货、物流、退换货等整个销售环节,非常占用人力,我们又都是门外汉。最后,顾客有投诉、平台有意见,就连农户都不满意,真是费力不讨好。”张林勇带着一丝苦笑说。

  “卖货不是我们的特长,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俞祥波补充说。

  下一步,俞祥波很看好活动直播这个板块。“我们中心建设时演播厅、摄像机等专业设备都比较先进,在县里面是独一无二的。”有技术、有人才,就可以把县域活动直播这块做起来。 

  上个月,农民丰收节期间,宁化县融媒体中心已经在大型活动直播中小试牛刀,效果很好,观看量很大。

  “全县只有我们有做大型直播的设备和能力,我们要把长处发挥得更充分。”俞祥波说。

  宁化是千年古县,书香墨香校园建设覆盖每个学校;是长征4个出发地之一,是革命老区苏区县;是客家祖地,全球客家人公认的客家公祠就在宁化县石壁镇。红色文化、客家文化、重教之风都是响当当的名片。

  11月3日,第四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又将在宁化举行。俞祥波、张林勇已经带着融媒体中心的团队做好准备,通过直播传播文化,形成规模,建立起支撑中心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俞祥波、张林勇和宁化县融媒体中心班子的几个老伙计,在宁化县一起干宣传十几年,一直都有默契,这次在融媒赛道,他们仍在努力奔跑。

  在内容上,他们在精品节目、短视频等已有优势项目之外,还想重点打造中视频,10分钟左右,既能发挥传统电视人转型后的优势,又能让新的粉丝流量慢慢沉淀下来,变成忠实受众;在发展上,他们坚持“事业+产业”,开辟融媒广告、人才培训、影视制作、活动承办、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多元业务,做活运营增效能。

  “我们中心建设时虽不算最强,但也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领导都大力支持,希望我们创新出彩、有为有位。我们要带领这个团队更好地走下去,让大家有展示的舞台、成长的通道、事业的收获,让党在基层的传媒机构发出更多好声音。”俞祥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