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邓西长篇儿童小说《追海》的文学特色

作者:徐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25

  书名:追海

  作者:邓西

  出版单位:晨光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定价:38.00元

  ISBN:978-7-5715-1883-7


  法国诗人瓦雷里有言: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心中,都会隐藏着一种说不出的厌倦感,甚至想逃出去过自己的自由生活。但是每个家庭里同时又拥有某种古老和强大的力量,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共餐,并且完全舒畅地表露出各自的心情。

  12岁、13岁,正是一个人告别自己的小童年,满怀好奇和兴奋地迎迓自己的小青春的年龄。正如邓西在《追海》里写到的:“十三岁,我们的青春像一条华丽的绸带,闪着莹莹的光,上面写满了忧伤、叛逆、冒险、柔软和年少轻狂。”

  也许,只有在经历了一些事情或者离开了你熟悉的“家”、漫游过一些陌生地方之后,你才能体会到“回家”的幸福。就像几乎所有的人都热衷去追寻旅途的快乐一样,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也都渴望和需要一个叫作“家”的地方。

  邓西似乎不太喜欢沉湎在自己驾轻就熟的题材里,享受无难度写作,而是不断挑战和超越自我,追寻新的题材领域和向着新的高度攀登。《追海》写的是一个正处在迷茫和叛逆期的六年级女生凝珠,面对母亲突然离家出走后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状态。同时也塑造了杜英、敬婷婷、莫子维、王玉珂、刘烨烨、亚妮等同龄少男少女的群像,并穿插讲述了她的奶奶、爷爷和父母亲等成年人的故事。这部小说是邓西在儿童现实题材上的新开掘与新尝试。

  整个故事是随着凝珠和奶奶一起踏上暑期旅行的旅途展开和推进的。小说有7个章节和1个尾声,写出了凝珠和奶奶从7月出发,到经过旅途上各个宿站、直到归来的全过程。所以从故事结构上看,《追海》就像一部成人文学中的“公路小说”或“公路电影”。当然,也可以称之为“旅行小说”。然而对儿童文学来说,这种小说形式上的引入倒并不显得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小说里有这样一句话:“旅行的意义就是遇见、离开、学会告别、增长见识和感受不同的人生体验。”整个故事写的是少女凝珠从旅行中一步步了解和接触到的人与事中,有所触动,有所感悟和反思,渐渐从迷茫、反叛到有所觉醒,开始尝试去理解和接纳自我以外的世界真相……最终获得了告别小童年,走向小青春的智慧、勇气和信心。

  从这个意义上讲,《追海》更像是一部“标准的”少女心理成长小说,一部温情脉脉的“治愈系”小说。

  身为女性作家,邓西对少女凝珠的心理刻画是细致入微的,也是极其真切自然的。这其中的一部分感受,想必也是出自她自己的小青春时代的真实体验。比如,妈妈离家出走后,爸爸找不到更好的方式与凝珠沟通,总想用物质来弥补他和妻子离婚给凝珠带来的伤害,而凝珠并不领情。这时候,凝珠想的是:“我绝不会因为一块电子手表就原谅或者说理解他们离婚。”“就算爸爸做出一桌子满汉全席,我也不会感到开心,因为那不是妈妈的味道。”她的逆反心理一天比一天表现得更为强烈。“你们都抛弃我吧!地球也爆炸吧!”她甚至会这样脱口而出和爸爸争吵。

  凝珠和爸爸吵架后“冷战”了好几天,心里有些懊悔,想与爸爸和好,又碍于面子找不到合适机会。作者继续刻画少女的矛盾心理:“傍晚时,下起了大雨,空中像挂了一个雨帘子。我把双手贴窗户上,鼻尖触到了冰凉的玻璃。现在,我和雨隔着一层玻璃,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停在玻璃上的蝴蝶,想飞出去,却找不到出口。”

  有一天,爸爸回来了,独自坐在沙发上。这时候,作者继续深入地描写凝珠的微妙心理:她希望爸爸和她说话,又害怕爸爸和她说话;她想躲进自己的房间,又担心这样会让爸爸难过。于是,她走过去小心翼翼地坐在沙发的另外一头。“凝珠,”当爸爸叫她,“暑假你有没有什么计划?”“没有。”她小声地说。然后又陷入了沉默。父女两人坐在沙发上的“距离”和暂时的心理上的“距离”,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暑假到了,奶奶邀请凝珠和她一起去旅行。这与其说是暑假之旅,不如说是去寻找妈妈的旅程。因为她和奶奶在旅途中所见的许多景色:小河、田野、日出、小镇……正是曾经出现在凝珠的画家妈妈笔下的景色。

  在白笛村旅行时,凝珠从奶奶口中知道了,原来奶奶也有一个并不如意的童年,她的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她和妈妈……奶奶的童年故事和成长经历,自然也给凝珠带来了一些感触和思考。

  旅行到琥珀镇时,凝珠对奶奶的童年故事和后来的经历更多了一层了解,还知道了曾经和奶奶两小无猜的童年玩伴白小苇的故事。奶奶用自己大半生的经历,让凝珠明白了许多朴素的道理,比如,“人要是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到底也是不错的。有些人一生都在漂泊动荡中,有的人可能是因为梦想,但大多数人是因为没得选择。”再如,“没有一个大人是成熟而完美的,所有人都在生活中摸索,在不断地碰撞和犯错中成长。”凝珠从奶奶的讲述中渐渐明白,爷爷如此,奶奶如此,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又如,“一个人的好,等他(她)离开后,你才会觉得珍贵。”奶奶现身说法告诉凝珠,“我现在记着的全是你爷爷的好……”

  成长是艰辛而缓慢的,长大哪会那么容易。12岁的少女在长长的旅途中,从奶奶的讲述中,从自己在旅途上结识的一个个短暂的旅伴那里,获得了一点一滴的成长智慧与力量。当凝珠和奶奶旅行到了妈妈十分迷恋的伊美河时,她的心里已经有了这样的反思:“奶奶的爷爷能看懂云的心思,而我却猜不透妈妈的心思。她走了这么久了,不知道她找到自己没有?”而且,她还主动给爸爸发了信息,跟他说了很多遍对不起。

  一个12岁的孩子能这么想、这么做,是十分难得的。这与妈妈在她还有一个月就要参加小学毕业考试时,突然离开了家,她当时觉得妈妈“像一只白鹤要进行长途迁徙一样,离开了她的鸟巢”“哪怕她的鸟巢里有一只正在努力学习飞翔却飞不起来的幼鸟”时的心理状态相比,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此时的凝珠像变成了另一个人。这说明,她已经不再仅仅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而是开始想到他人,想到自我之外的世界了。

  对少女心理变化细致入微的刻画,是这部小说的最大特色。小说里的妈妈一直没有正面出场,但作者不时地借助爸爸和奶奶之口,侧面描写出妈妈的形象。例如这段描写:“现在我十二岁了,脸上的婴儿肥已经褪去,瘦瘦高高的,奶奶说我越来越像妈妈了,尤其是眼睛和下巴。妈妈个子高挑,皮肤白皙。爸爸说,刚认识妈妈的时候,她剪着齐耳的乌黑短发,眼睛又黑又大。干净、新鲜的笑容给他一种沐浴初夏的感觉。他们第一次约会时,妈妈戴着珍珠耳钉,穿着膝盖上破了洞的牛仔裤,白色的T恤随意扎在裤子里,又酷又帅。”虽是侧写,但妈妈的形象呼之欲出。

  邓西的小说语言朴素、干净,有一种清新、隽永的文学之美。描写夏夜里凝珠和玉珂一起去豆角地捉萤火虫的情景:“豆角藤里闪着绿光,星星点点的绿光,仿佛天上的星星坠落下来,挣扎着要重新飞回去。我们往前走,发现西红柿藤上面也有很多萤火虫,它们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对我们的到来毫无察觉。”“拢上手掌,一只萤火虫便被我捉住了。但当我轻轻打开手掌时,萤火虫并没有往外飞,而是在我的掌心里缓缓地爬行,尾巴上的绿光一闪一闪,像出了故障的小车停在路边等待救援。”最后一句所用的一个比拟,又贴切又生动。

  故事接近尾声时,凝珠和奶奶到了大海边。这时候,凝珠的心理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小说里有这样的描写:“夜深了,海浪拍击沙滩,清亮的哗啦声,风吹过海面的呜咽声和椰子树摇曳的沙沙声从窗外传来,时远时近,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真实时而梦幻。”这与其说是在写景,不如说作者是在用周边的景色衬托和刻画主人公凝珠的心理活动。小说里接着又有两段心理描写:

  “我睡不着,大脑还处在兴奋状态中。但我心里感到踏实,有一束像萤火虫似的光在身体里窜动。我现在知道妈妈在哪儿,爸爸在哪儿,奶奶在我身边,爷爷也在。”

  “我仔细回想了旅途中遇见的每一个人,发生的每一件事和奶奶讲的每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更了解奶奶、爷爷、爸爸和妈妈。他们都是我最亲密的人,但在我十二岁以前的日子里,我没有想过要去了解他们。”

  高尔基把旅行和漫游称为最好的学校;爱默生甚至宣称:“谁能走遍世界,世界就属于他。”旅行和漫游无疑可以通往“诗与远方”,但是道路的尽头往往是亲人的招手、等待与盼归,是妈妈和外婆站在傍晚的风中呼唤你回家添衣裳的声音和身影。如何走出12岁、13岁的迷茫与孤独,对亲情的理解与珍惜,对自我之外的世界的觉醒与接纳,对“家”的认识与回归,对更广阔的少年成长与爱的真谛的寻找与表达,都贯穿在《追海》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