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骨头,我们得自己长肉”

——听福建省明溪县融媒体中心发展的心声

作者:本报记者 闫松 张福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25

  从全市倒数,到全省“30强”,这个团队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从县广播电视台向融媒体转变,经费有限、人才不足,过紧日子还是常态,虽摸索出一种媒体融合的发展模式,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一家山区小县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心路。

  这里是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地处闽西北,旧称归化,是革命老区苏区县,毛泽东诗词《如梦令·元旦》中那句“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归化即是明溪。1929年年底,红军挺进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取得了胜利。这首词主要描绘了红军行军和与国民党斗争的火热场面,表达了红军行军途中的欢快情绪,以及词人看到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产生的坚定革命信念、展现的豪迈胸襟。

  如今,在融媒体建设之路上,明溪县同样坚定融合发展的信念,豪情满怀,赢得发展主动。“政府已经给了很多支持,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不能总伸手要钱,有了骨头,我们得学会自己长肉。”10月23日,记者随中央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采访团一起走进明溪,明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元增和明溪县融媒体中心主任黄选辉在交流中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态度。


  绝对不能落下队伍,而且要不断地往前挤


  明溪县融媒体中心的前身是县广播电视台、县委报道组和县互联网宣传管理中心,2019年响应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大潮合并成立。

  彼时,3家单位人员加起来19人,采编播设备落后,办公环境陈旧,缺钱、缺人、缺思路。好在县领导及时解围,县里新建一幢占地20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先解决了办公环境的问题。

  “真是没想到,我们当时也没向县里要,县里研究决定把这幢楼给融媒体中心。”黄选辉现在说起来仍显兴奋。融媒体建设迈出第一步,新的场地,新的开始。

  楼建好了,要搞装修、进设备,县里又给了1200万元,用于改善融媒体中心办公条件、高清化改造和加强新闻生产能力建设。钱听着不少,用起来却仍捉襟见肘。从建到装,黄选辉一路盯下来,钱花得“抠搜”,每一分钱也得花在刀刃上。

  “你看我们的装修风格是满满的工业风,颜色就是黑白灰。但这跟现在新媒体公司的风格很搭。”黄选辉懂得自嘲。

  装修简单些不要紧,采编播设备不能含糊。明溪是著名的观鸟胜地,专业的拍摄设备融媒体中心一件不少,采访团有记者需要专业设备时,中心副主任江月兰挨个数了个遍,一件也不差。

  “我们一直努力追赶,不敢说超越,但绝对不能落下队伍,而且要不断地往前挤。”黄选辉说。

  建设了综艺演播厅、全媒体演播厅、指挥中心、播出机房、摄影棚、录音棚等功能区域,实际使用面积从原来的不到300平方米增加至2400平方米,明溪县融媒体中心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提升了对外形象。


  原来是劳务派遣,现在是国企员工


  19个人,肯定是远远满足不了融媒体中心的发展需要。先招人。合适的人肯定不好招,最主要是受编制所限,招来的人很多只能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收入受影响,队伍的稳定性也不强。

  黄选辉向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县直有关部门请示沟通后,成立了三明市归化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由县融媒体中心管理,纳入全县国有企业发展的“大盘子”。

  这样一来,既能解决融媒体中心的发展问题,又能让事业编制外的招聘人员从身份上解决劳务派遣的问题,有效改善待遇,也稳定了“军心”。

  “大家原来是劳务派遣,现在是国企员工。归化印象的一名人员已经到县里的其他企业当副总了。”黄选辉说,人员身份问题是保持融媒体队伍稳定的关键。有了“国企员工”的加持,一些明溪本地原来在大城市工作、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就回来了,“让他们能在家乡找一份自己感兴趣、收入有保障、身份有认同的工作”。

  现在,明溪县融媒体中心及下属公司有工作人员54人,其中“90后”占了一半以上,平均年龄32岁,人员结构健康,团队有活力、有干劲。

  同时,为拓展大家的晋升通道,明溪县人社局还批准,县融媒体中心下属企业编人员有大专以上学历、不超过45周岁、拿到新闻专业中级职称,经面试考核可以直接转为事业编。县融媒体中心把现在的人才培养定义为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中心设置星艺主持人、《于你同行》、归化印象剧场等多个创业平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建立“基本工资+激励性绩效”的薪酬机制,以岗位定绩效,以贡献排座次。


  一手抓生产,一手抓发展


  有了硬件基础,有了人才支持,才能更好干事创业。

  前几天,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明溪县融媒体中心参与拍摄的《福建明溪 从代购到家门口采购 小县城实现“买全球”》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内陆侨乡”的发展模式受到广泛关注。

  “我们节目制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稿件和节目质量也获得中央媒体和省市媒体的认可,今年在央视上稿16条。”黄选辉带领团队积极和驻闽媒体沟通协作,不断提升县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和明溪县的知名度。

  在做好各大主题主线宣传的同时,明溪县融媒体中心深入挖掘本地新闻资源,通过生产品牌化、本土化、特色化的精品内容,大幅提高内容生产传播能力,策划制作《守望南山》《文明讲谈》《百万警进千万家》等一批民生栏目。同时,优化对外宣传矩阵,入驻新华社、央视频、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平台,《真是机警的鹰雕》在央视、新华社等平台播出后,首次在新华社海外版推出,并荣获央视《秘境之眼》栏目摄影点赞活动一等奖。立足侨乡优势,与匈牙利的中文资讯网——新导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了多场“云宣讲”直播,让党的好声音“越洋出海”、深入侨心。

  中心的综艺演播厅与数字影院合二为一,作为“媒体+服务”的一个亮点,它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归化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子公司山青农旅,通过开展本地农特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开设《融媒助招》《融媒助农》《明医明科》《高考进行时》《绿海明溪·健康讲坛》等多个“媒体+服务”的民生服务类节目;

  开拓“媒体+产业”,开设“星艺”小主持人和小歌星培训班;

  ……一系列的举措,明溪县融媒体中心聚焦“媒体+”理念,积极探索“媒体+服务”“媒体+产业”等运营模式,从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扩展,提升了传播力、影响力,又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造血”功能。

  在机制上,融媒体中心实施扁平化管理,打造特色团队,由业务骨干自由组合,部门主管负责协调,建立节目制作、后期包装、动漫创作等一批适应网络社会和融媒体发展的专班,打造融媒精品。

  “我们一定要深耕本土、找准重点,在‘最拿手处’发力,把现有的优势作为突破口,巩固和提升平台影响力。”黄选辉表示,下一步他和他的团队还是要在“内陆侨乡”“三新产业”“红色文化”“生态观鸟”等县域特色发展上做文章,用更专业的作品和服务,提升新闻服务、政务服务、舆情服务、资讯服务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开启属于他们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