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学丛书”:

助力新时代中国新闻学的建设与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23

  日前,由河南大学出版社承担的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新闻学丛书”正式出版发行。丛书以“全球视野,中国立场”为主题,深植中国历史和革命实践,坚持守正创新,致力于构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


  彰显学术体系建设新成果


  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孔令刚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丛书的出版源于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新闻学被列入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11门学科之一,探索中国新闻学发展方向,构建中国新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成为重要课题。

  这一举措给在河南大学受聘多年的黄河学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带来了很多思考,而后,当他带着对出版“中国新闻学丛书”的构思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萌芽碰面时,两人凭着对学术的敏感和对学科建设的展望一拍即合。由此,一部高规格、高水平、富于前瞻性的新闻学著作的出版工作拉开了序幕。

  李彬自然而然承担起“中国新闻学丛书”编辑委员会主任的职责,作为丛书总主编之一,他带领“中国新闻学丛书”编著团队默默耕耘,扎根中国土壤,坚持中国特色,系统梳理了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发展历程,构建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新闻学基本框架。

  “书稿陆续进社后,给人的感觉是内容精彩纷呈,角度新颖独特。有的沉潜于历史事实的勾勒和梳理、阐释,有的致力于对重要理论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体现出很高的学术品格和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中国新闻学丛书”出版委员会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杨国安说。

  丛书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认为,丛书的出版不仅体现了我国新闻学者的共同努力,还彰显了我国学术体系建设的新成果。《新闻爱好者》杂志副主编施宇评价,丛书的出版是中国新闻学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里程碑与中国新闻学研究范式的风向标。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说,这套丛书在立足中国大地的基础上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是在中西方话语体系交流过程中建立起中国学术主体性的系列作品,对新闻传播研究和人才培养将产生持续广泛的积极影响。


  全流程跟进协调解决难题


  为了把作者团队的优秀成果更好地呈现给读者,出版社对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由总编辑进行总协调,除了从全社抽调业务水平高、职业精神强的编辑组成团队,还在郑州、开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出版过程中的难题,强力推进出版工作。

  由于书稿内容涉及一些党史资料和历史事件,出版社专门成立审读专班,一方面组织专家对书稿进行细致审读,根据上级部门的批复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另一方面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提交相关审读报告和材料。

  丛书之一《中国近现代出版产业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1899—1945)》获批出版前审读,前后送审了4次,每次接到审读意见,编辑和作者都会逐条讨论,认真修改,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一年多时间,该书顺利出版,并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孔令刚介绍,这套丛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文献资料繁多,参考文献的核对和格式统一比一般图书要多耗费时间,虽然编辑难度有所增加,但大家都抱着对丛书负责、在奋斗中成长的信念,在概念的使用、文献的格式、术语的解释、相关文献的核对等方面,精益求精地进行编辑加工。

  “设计排版部门也全流程跟进,配合内容变动灵活调整设计细节,不断尝试新的设计方案以及装订形式。”孔令刚说,全体美术编辑共同参与装帧设计,从众多设计方案中择优进行打样审定,对设计方案、纸张以及装订形式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打样制作和调整。“每一行字数、每一面行数、每一个元素都反复推敲,反复进行试排、试印,多次审读,力求达到版式疏朗、阅读轻松,又不失学术意蕴。”

  在丛书即将正式付梓之际,主编对丛书设计提出了一些新看法,设计团队马上组织讨论、落实,较好地体现了主编的理念和思想。再度回忆设计过程,丛书封面设计者翟淼淼指着电脑里没被采用的设计稿说:“封面前后设计了十几稿,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为了把握整体风格,光样书就做了五六套。”


  反复沟通修改确保内容准确


  在编辑们看来,丛书的出版过程,也是大家学习、成长的一个过程。丛书的作者有像李彬、赵月枝、王润泽等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也有一些锋芒渐显、即将脱颖而出的新秀。这些作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专注于学术研究,致力于开拓创新,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在与他们的交往过程中,编辑和相关工作人员都感触很深,受益颇多。

  “特别像李彬教授,为了丛书的出版不辞辛苦,多次来到河南大学,对丛书选题书目进行规划、筛选,对选题书名、书稿框架、文字内容等进行认真仔细审核。”“中国新闻学丛书”编辑陈巧说,由李彬编写的《从清华到河大——一个黄河学者的新闻思考》,全书文思泉涌、旁征博引,“有时会忘记正在校对,只顾得欣赏了”。对编辑提出的有异议的地方,李彬会逐条认真批阅。“有时候早晨醒来,发现李老师凌晨三四点还在回复。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学术大家在进行理论考究时的认真态度和严谨品质。”

  负责对接赵月枝的编辑姜畅说:“每次跟赵老师沟通书稿问题的时候,她几乎都是秒回,不仅严谨认真,还非常谦虚。”姜畅眼中的赵月枝既是一位自信、坚毅的学者,又是一位谦虚、和蔼的长者。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文化价值研究》的作者黄卫星现居于国外,由于时差关系,编辑和作者很难直接通话,有时为了核对一条引文,信息今天发过去,可能第二天凌晨才能收到回复。但即使这样,这本书仍然改了不下十稿。

  目前,“中国新闻学丛书”已经出版了第一辑和第二辑,后续还将出版第三辑、第四辑。孔令刚表示:“希望更多老师加入后续编写团队,也希望这套丛书的持续出版,能够源源不断地产出更多学界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大咖。我们也会通过高质量的学术出版,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学校学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