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印刷非遗保护

作者:周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10-1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两项直接与文化、思想的交流传播相关,即造纸术、印刷术。这些伟大的技艺及其承载的文化至今仍在我国许多地方被人们所实践和传承,并被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和中国活字印刷术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它们分别于2009年、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和档案建设,形成与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相关的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记录成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18年起持续开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的资源采集工作,目前已完成包括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在内的7个项目的采集。


  标准指引

  记录非遗技艺本身远远不够


  此次采集工作的开展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的系列文化行业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为指导,历经前期调研、现场采集和后期制作、整理工作,形成了涵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类型的丰富成果。

  尽管此前各地各单位也曾开展过类似针对项目、传承人的记录工作,但此次开展的资源采集工作,更加重视从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高度,审视和呈现项目在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多样性方面的意义与贡献,更加突出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进入国际间非遗保护合作体系后采取的保护措施及成效。在内容上重点记录项目当前和历史面貌,以及项目本体内容和各相关方面的情况。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项目团队一开始就明确,记录工作要想全面,仅仅记录技艺本身,即宣纸如何制作、活字印刷如何操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将其置于当地乃至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去理解,并将关联性的文化事项和所植根的文化生态也一并记录好、阐释好。

  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标准的要求。该标准是我国非遗领域的首个文化行业标准,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起草,于2023年6月经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标准明确了面对不同门类非遗项目时,应该采集记录什么、如何采集记录,以及如何开展资料的整理著录。


  数字采集

  展现宣纸和活字印刷文化生态


  对于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和中国活字印刷术这两个项目的具体采集记录工作,标准最大的作用在于系统地列出了项目的核心构成要素以及关联性的要素和文化事项。

  例如,在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记录过程中,首先关注的并不是许多人熟知的捞纸、晒纸、剪纸等成纸环节的核心流程,而是更多关注宣纸的原料植物——青檀树(树皮)、沙田稻草的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在成果中通过各种方法呈现和阐释了这两种宣纸原料的特性、选用依据,以及安徽泾县当地的自然、历史、人文环境如何促进宣纸制作技艺的发展,当地人又是如何尊重、敬畏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关注并采集了宣纸剪制作技艺、宣纸帘制作技艺这些并不属于宣纸制作技艺核心流程,但必不可少的关联性文化事项,它们共同构成了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文化生态,是采集记录的必要对象。

  如果说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反映出“一方山水养一门技艺”,那活字印刷术则是一方文化与一门技艺相互成就的生动体现。在中国活字印刷术采集记录过程中,不只关注活字印刷技术本身,更多关注到该项目在浙江瑞安当地所植根的浓厚宗族意识和谱牒文化。正因为当地人重视家谱,有定期修谱的习俗,木活字印刷技术才有不断实践的可能性,并传承至今。

  也正因为在浙江瑞安木活字印刷与家谱制作深度融合,除了印刷中的制作字模、拣字、排版、印刷、装订等核心流程外,谱师还必须负责前期的开丁——记录家族人丁信息变化,以及印刷完成后的划支等必不可少的环节。许多象征支系、血脉延续的细节也出现在修谱完成后的圆谱仪式中,这些都是技艺实践的重要内容,是项目全面记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此次工作的重要意义之一,是留下了关于项目的系统资料,记录了当时时间节点下的项目面貌。从总体上看,全面记录、准确阐释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表现形式,同时关注项目与文化生态的关系,是正确认知非遗本质和价值的基础。希望借助这些工作成果,以及所制定的行业标准,传递出上述原则理念,也愿同所有非遗保护工作者一道,继续为这项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字化保护室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