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印好每一份《人民日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20
今年是《人民日报》创刊75周年。75年来,《人民日报》的出版印刷工作随着报社事业的发展而发展,一代代出版印刷工作者满怀对党报事业的热爱,攻坚克难、尽心尽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任务要求、把握发展规律、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高质量发展。
确保出版安全
《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是党中央机关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要求我们将确保出版安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
安全是一切成绩的前提。回顾近些年《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取得的成绩,最主要的经验就是将出版印刷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克服新闻纸市场产能动荡、价格波动的影响,确保新闻纸供应稳定有序;我们积极应对印刷量连年增长,在年总印刷量50多亿对开张情况下确保报纸印得出、印得好;我们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大时间节点的出版印刷保障工作;我们克服各种突发困难,确保出版印刷工作正常运行。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风险,要打好提前量、下好先手棋,做到未雨绸缪。强化发现问题能力与处置能力,健全预判应急响应机制,使安全生产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日常工作中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如有哪些安全制度需完善,哪些生产要素需备份,哪些生产环节需加装“安全阀”,哪些风险点位需设置“防火墙”等。
树牢精品理念
长期以来,《人民日报》版面庄重、大气、精美的形象,广受读者认可,成为党中央机关报的鲜明标识和品牌优势。特别是从2019年1月1日起改版全彩印刷,在内容、版面、图片等方面有了新的提升。
报社编委会高度重视印刷工作,专题研究加强和改进报纸图片呈现效果,并对有关部门和生产单位提出要求。针对双面彩印可能出现的透印,联合相关单位加强科技攻关,经过多场研讨论证、多次筛选方案、多轮上机试验,研发出低透印新闻纸,为提高全彩印刷质量提供保障。
围绕提高印刷质量,实施一些“大工程”“大项目”,搞一些“大投入”,在短期内能收到明显成效。在一些“小软件”上下功夫,也能达到创新提高的效果。比如,在人员技能培训上及时跟进,对工艺流程不断优化,在技术细节上尽力完善,在管理水平上想办法提高。有的承印单位组织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引导职工苦练内功;有的为每条生产线都配备软打样系统,确保图片色彩真实还原和印刷的层次感;有的加强对印刷质量的监督检查,设立“第一读者”,在生产环节把好质量关。从管理层面也要不断完善印刷质量评价体系,激励承印单位将《人民日报》印刷得更加精美。
强化时效观念
提高报纸时效是个系统工程,前端出版时效对应报社采编部门,中端印刷时效对应承印单位,末端投递时效对应邮政部门,各环节紧密相连,牵一发动全身。因此,《人民日报》在提高报纸时效的过程中,注重编、印、发全流程管理,建立起一整套的时效管理体系。
出版印刷工作要牢固树立时效意识、增强时效观念,印刷企业要以承印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印刷工作效率。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强化流程衔接,使每个环节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督促,并都能快速反应、流畅运行;另一方面,坚持使用专班、专门设备、专业力量,将精干的力量、精良的设备、精细化的管理用到《人民日报》印刷工作上,在确保出版安全和印刷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真正让报纸印得出、印得好、印得早。
加强调查研究
《人民日报》出版印刷工作,既有一般报纸的共性特征,又有党中央机关报的个性特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需要我们摸清情况,开创性地加以解决。
2019年《人民日报》实行全彩印刷,我们在之前的调查中发现,部分印点存在印力不足的问题,原因各不相同,也没有统一的解决办法。后经深入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症结,有针对性地提出实行“一厂一策”,确保了全彩印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民日报》的53个印点分布全国各地,印点之间在隶属关系、规模体量、发展水平、管理模式、人员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结合主题教育,按照编委会部署,联合相关承印单位,围绕增强出版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调研,主要解决在推动构建多层次出版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印刷质量、增强出版时效、控制印刷成本等方面遇到的瓶颈问题。我们锚定提高调研质量,努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发行出版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