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2023“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圆满落幕,11天迎客48.7万人次——
文化地标再掀京城市民“文化热”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20
9月18日,作为2023北京文化论坛配套活动的2023“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在京落下帷幕。在过去的11天里,工作日日均客流3万人,周末高峰时达10万人,发放约115万元优惠券,共计48.7万人次读者走进这场文化盛会……这一组组数字充分彰显了阔别10年的地坛书市旺盛的生命力,体现了北京文化论坛的群众性特征,展示着“书香京城”建设成果。
“书市就得在地坛开。”这样的感慨在地坛书市举办期间频繁被读者提起。作为北京书市的秋季场,虽说有着朝阳书市在前,但读者还是找到了在地坛逛书市不一样的感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现场感受到,地坛书市火爆的基底,是阔别多年的期待,是阅读北京的基因,也是文化消费意识的提升。阅读推广、非遗体验、文创售卖、集章打卡,这些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地坛书市汇聚,让书香文化内涵展现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是回归,更是飞跃
北京书市创办于劳动人民文化宫,兴起于地坛公园,2014年迁址到朝阳公园。本届书市回归地坛,将书市与地坛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让地坛再次成为爱书人相遇相聚的文化地标。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10余年前就多次参加地坛书市。他在今年的地坛书市开幕式上回忆说,当年许多书都摆在地上卖,现在的书市已是旧貌换新颜,出版机构和特色书店展示的最新出版成果及文创产品令人印象深刻。文化学者、作家崔岱远开幕首日便一家家摊位挨着逛,他欣喜地看到,回归的地坛书市并不是10年前地坛书市的简单克隆,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之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地坛书市都将给北京的文化生活带来一个崭新的契机。”
名家文人对地坛书市感慨万千,读者亦是如此。30多年前,读者马仲清开始追随地坛书市,至今还收藏着几张地坛书市的门票,一些书上还特意写着在地坛书市购书的日期。书市吸引他的已经不仅仅是书本身,在这里,他和作家相见,和久违的同事、邻居偶遇。“刚才碰到的是老伴儿的同事,亲切啊!书市热闹,人气儿接地气。”马仲清说。
地坛书市热闹与否,还要看它是否真正满足当下读者的需求,是否真正回应读者的期待。《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等史铁生先生经典作品成为读者选购的热门图书,《书生行》《星空与半棵树》《长安诗选》《地名里的中国》《埃隆·马斯克传》等众多新书颇受读者欢迎。更有一些古旧图书的爱好者,扎堆守着展位书摊,在古籍、老旧书、绝版书中“寻宝淘金”,收获满满。集章打卡、自制明信片、限量版“我与地坛”纪念册购买等活动吸引了众多读者参与。与往届书市相比,本届书市新增“大学生骑行活动”,4所北京高校的100余名新生骑行古都街巷,品尝北京小吃,到书市聆听京味儿主题文化讲座。读者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因此才对地坛书市情有独钟。
是特典,更是念想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正如崔岱远所说,地坛书市已经成为北京读者心中的文化地标,成为老北京人心里的一个念想。阅读的功夫重在平时。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书香京城”建设,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扶持实体书店建设,促进文化消费,开展“京华好书”推荐。平日里的积极倡导,才有了地坛书市盛大的绽放。
本届书市共有包括特色书店、示范书店和最美书店在内的近60家实体书店集体亮相。故宫书店首次走出故宫、走进地坛,《紫禁城100》《谜宫·如意琳琅图籍》等具有故宫特色的历史文化类图书、故宫印章,吸引了一大批读者前来购买、打卡。正阳书局的京味儿图书和北京老地图、自在博物书店植物类主题图书、纸上声音书店“理想国译丛”系列图书等极具书店风格的书籍和文创产品受到很多读者青睐,还有四川熊猫书店跨越数千里参加书市。
地坛书市也给创作者与出版单位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坚定了从业者多出好书的决心。锦熹大运河故事书店创始人刘恩东表示,地坛书市就两个字:“累”“火”。“签售出1万多本原创彩色连环画,包括《大运河传奇》《紫禁城传奇》等,胳膊有点太累了,累的快乐是一种微妙的感觉。读者对原创的热情似‘火’,买了我们现有的书不算,还追问下一本、下一批书何时出版,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和鞭策。”他说,他将继续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是成果,更是现象
时下人们通常认为,娱乐挤占了现代人的大部分闲暇时间。而在地坛书市上我们看到,无论是对市集这一形式感兴趣想来逛逛的年轻人,还是对书市情有独钟的老读者,当文化体验与文化消费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选择时,大家才会将自己的时间用在淘书、买书、看书上。
地坛书市除了图书展销,更为读者带来了一次不同的文化体验。读者推着购物车走在地坛,手拿地图畅游书市,在打卡点收获满满的文化仪式感。周末时段不少集章点位时有排队小高峰出现,展现出地坛书市的文化生机与活力。在网购便利的当下,逛书市对于读者张女士来说是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地坛是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能够在参天古树之间静下心来踏实地看一本书,这是网上买书达不到的效果,会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不管什么时候,看书都特别重要。”
读者之间的交流也成为文化体验的一部分,来到书市的读者观察着彼此,被志同道合的爱书人所感动。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李老师以前也是地坛书市的常客。他在逛书市的时候巧遇了一位95岁的老读者,被老人爱读书的精神打动,说:“95岁了,人家还能看、还想看。我是当老师的,想用这件事教育学生。”摄影爱好者田先生从9月8日起每天都来地坛书市,在淘书的同时,也在记录书市的精彩瞬间。“这几天一边听听讲座,一边抓拍书市上的人。看书的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风景。”
地坛书市依托优质的内容,通过形式的创新与氛围的营造,唤醒了诸多读者文化消费的冲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后,北京市还将通过各项惠民活动与政策支持,让文化消费与阅读行为真正融入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