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发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20
本报讯(记者孙海悦)9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江苏张家港发布《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3)》。
蓝皮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调查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2年3月共完成11次全国抽样调查。该书是青少年蓝皮书的第九部,基于第11次调查数据和本领域专家学者的专项研究,重点对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素养、网络交往、网络文化等最新情况进行了报告。
蓝皮书主要研究发现: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城市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整体早于乡村,手机是上网的主要设备;未成年人用网目的集中在娱乐和学习上,短视频类应用、网站最受未成年人欢迎;未成年人“数字触角”极大延展,普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未成年人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逐渐从QQ转移至微信,自我呈现意愿下降,网络参与尚不深入;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保持同辈和代际联系,呈现数字“互哺”特征;网络流行语被未成年人广泛使用,网络模仿现象突出,流行文化消费呈现社交化、圈层化特点;未成年人更加融入数字生活,疫情加速未成年人向网络世界位移,使得未成年人触网、用网频率大幅上升。
关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蓝皮书提出,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仍存在城乡差距,区域间信息差异明显;未成年人用网的风险意识普遍不足,网络素养教育滞后于未成年人用网的现实需求;部分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持续,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确价值观形成;家长和教师对未成年人上网的态度趋向开放,但保护和引导工作尚需更多配合;未成年人用网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错位、滞后,已有规制手段效果尚不理想。
蓝皮书建议,重视区域信息差异,促进教育资源流通,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尊重未成年网民作为社会成员的主体性,助力未成年人在触网、用网中自我保护;以制度完善和文化发展促进全民网络素养提升,建设未成年人用网友好社会;加强技术保护,用技术手段为未成年人用网保驾护航;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政策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