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类出版发行机构融合创新路径与策略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18
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出版产业带来机遇和挑战。新技术和新零售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出版业的生态。出版业的重塑已经深入整个出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内容创作到内容消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把整个出版产业链串联了起来。产业的上下游、编印发各个环节都不再是孤立的,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已经深度融合,出版产业也不再是独立的。加快融合创新步伐,顺应和把握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变革的历史潮流,革新产品形态、出版业态和发展状态,加速推动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当下出版人面临的任务和使命。本文聚焦文艺类出版发行机构,尝试梳理有益的融合创新实践,探讨融合创新路径与策略。
当前文艺类出版发行机构融合创新实践
IP运营。果麦文化凭借图书策划与发行业务积累的IP资产和用户资源逐渐拓展出IP衍生与运营业务:《后会无期》(票房6.3亿元)、《万物生长》(票房1.5亿元)、《万万没想到》(票房3.2亿元),基于《回答不了》《白色城堡》版权,实现了相关作品的影视改编权授权收入。不难看出,优质的出版资源是其价值源头。
有声。当“耳朵经济”兴起,传统出版机构意识到了新商机的来临,普遍将制作有声读物融入自身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进程,“纸电声”同步发行而今成为出版业的新常态。人民文学出版社从2014年起,开始涉足有声读物出版领域,推出了“人文读书声”,影响广泛。2022年,喜马拉雅发布的“百万粉丝主播俱乐部”显示,新经典、读客、中信、磨铁、博集等出版策划机构的账号皆有入选。
复合出版。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的“现代纸书”为代表的线上增值服务,在业内影响广泛。此类“出版+”操作,笔者暂时概括为“复合出版”。例如,济南出版社的《红色印记》探索“出版+元宇宙”,借助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云计算、5G等多种新技术与纸书深度融合,构建多维应用场景,形成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和重建。
玩转私域流量。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带货成为一股新风席卷出版行业。许多出版机构及时调整思路,利用新媒体“出圈”。浙江文艺出版社直播团队2021年6月正式组建,半年创造销售额超600万元、最高单场销售额51万元的业绩。他们从本社图书做到整个图书零售市场,继而向有文化特色的全品类百货商品拓展,并规划承接商务广告,实现异业广告收入。这为出版社在流媒体时代如何开拓营销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知识付费、数字藏品、多元文创等。知识付费包括数据库、专业知识服务平台、在线教育等多种模式,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古典文学数字全文检索系统”,一些出版社的线上付费课程都属此列。随着元宇宙战略的落地实施,中信出版集团让编辑参与到数字产品的开发和运营中,实现了编辑工作的全面转型,以一套优质融合出版项目《山海经捉妖记》打响了入局元宇宙应用层数字藏品领域的“第一枪”。2022年6月22日上线之时,《山海经捉妖记》随书捆绑的999份动态数字藏品已全部售空。
文艺类出版发行机构推进融合创新面临的普遍短板
整体来看,文艺类出版发行机构的融合创新需要着力破解四个方面短板:
优质资源不足。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新型出版,优质内容资源始终是基础和根本。
缺乏具有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编辑转型意识不强,路径依赖和经验依赖现象严重,编辑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不适应;二是缺乏具有互联网思维和运营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一个层面需要“转”,第二个层面需要“引”。
欠缺优质出版资源与先进技术赋能的融合创新视野、经验,以及策划能力。这个问题是编辑转型滞后的集中体现,在出版操作中表现为手段有限、办法不多。
围绕出版融合的新型业态,微观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支撑力度有待加强。对新型出版业态,要给予更明确的鼓励支持政策和建立更宽容的容错试错机制。
另外,在具体实操环节,融合项目往往资金投入大,见效期长,短期收益少。
文艺类出版发行机构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
以优质内容生产为基础,构建新型出版生态。传统出版机构谋划融合创新,内容思维是基础思维,其次才是用户思维、平台思维、流量思维。一方面,聚焦优质出版资源,打造一个吸引优质作者的出版生态。这是出版机构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核心工程,也是融合创新的基础工程。另一方面,提高融合出版专业化水平,加快推动优质版权资源全产业链开发。建立作家版权资源库,立足优质版权资源延伸产业链,不断提升数字出版比重;积极引进影视、动漫、游戏等新业态,运用5G、VR、AR、元宇宙等新技术,打造集文学创作生产、影视产品转化、游戏动漫产品开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搭建具有孵化功能的聚合平台,以优质IP内容为核心,提升转化效能,实现一个内容资源多元开发、多次释放价值。
以线上营销为突破口,加快发行环节创新转型。出版市场新的“二八法则”确立,发行环节的转型持续加速,倒逼出版机构着力构建以线上循环为主体、线上线下双循环的运营体系。一方面,渠道营销平台立体化:发力新媒体渠道建设,在短视频和直播赛道打造基于该社营销人才的“人设号”;聚焦私域流量建设,构建作家自媒体号、机构号等互联互通的流量矩阵,探索新的营销场景;建设视听化表达体系,关注货、人、场综合匹配问题,催生“新发行”。另一方面,跨界融合成为新常态。现在各品牌、跨品类“联名”已经成为重要的“出圈”方式。立足优质内容的跨界合作,带来的产品新形态、销售新场景。
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强化技术赋能和平台赋能,开创融合创新新格局。虽然电子书和有声书在当下被业界划归为传统业务,但因运营模式成熟,一直是文艺类出版发行机构常规融合动作。在此基础上,课程化和视频化方兴未艾,渐成趋势。这块业务的当务之急是摆脱传统纸书运营逻辑,以真正互联网运营逻辑做好运营推广,积极探索产品新形态、营销新场景、商业新模式。一方面,切忌平均用力,以满足用户具体的阅读需求为出发点,创新产品形态,精细化运营。例如,山东文艺出版社聚焦中小学生经典阅读,打造“中外文学经典名著有声库”,在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FM等平台上线,总收听量突破千万。另一方面,在构建“纸电声”同步出版业态的同时,摆脱纸质出版依赖,以独立数字出版运营模式推动传统出版转型。山东文艺出版社数字出版部编辑韩梓纯在梳理过去出版品类时,发现17年前出版的图书《我是法医》与当下娱乐“刑侦热”同频,千方百计联系作者取得数字有声授权,进行了有声转化,上线喜马拉雅3个月即回本盈利,在喜马拉雅上的评分高达9.3分。
以编辑转型为支撑,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出版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需要主要负责人亲自部署、谋划的“一把手工程”,也是需要全员参与、协同配合的“全员工程”。传统出版产业生态被打破和改变,无论是具体的编、印、发、宣、供出版流程,还是一般书和教材教辅的出版,都在发生变化。领导班子应成为新型的出版生态的构建者和引领者,整体谋划,使转型各项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微观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允许出错,敢于容错,鼓励年轻人敢试敢闯;另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打造各类培训平台,深研创新案例,打破习惯惰性,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加速推进编辑转型,尤其要发挥好青年编辑在市场把控和技术转型方面的特长,把融合创新变为编辑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转型合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才是出版创新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