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载耕耘终成百种规模 英文出版15个学科原典著作

让传世学术经典与读者碰撞火花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成 金鑫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8

  6年时间有多长,可以让一个孩子从呱呱落地到背起小书包成为读书郎。而对于“世界学术经典(英文版)”系列丛书的策划与出版团队来说,6年时间的专注意味着披沙拣金,为读者留下百余部经典著作。

  近日,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研发的“世界学术经典(英文版)”系列丛书经过六载耕耘,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整套图书遴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经典、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10余个学科类别中的百余部英文原典著作,辅以翔实的导读、精确的注释与审慎的术语汇编,力图以原汁原味的文字为读者呈现地道精深的学术思想。

  该套丛书甫一问世,立即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也很好奇,6年的时间主创团队做了哪些工作,又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带着这些疑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世界学术经典(英文版)”系列丛书的研发和出版团队。


  打开英语教学国际化视野


  对于外语教育的重视是该套丛书的策划缘起。丛书总主编之一、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理事长庄智象一直关注外语学科趋势变化,他告诉记者,当下外语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过去人们对外语专业的要求主要是语言能力,即能听说会读写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外语学科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目前,外语学科已经延伸到翻译学、比较文学、跨文化交流以及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

  对此该系列丛书的另一总主编、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主任林骧华表示赞同,他从1974年开始留校,在复旦大学教书育人,深耕外语教学近50年,深知好的教材的重要性,“到目前为止,好的外语教材太少,我们始终觉得对学子们是一种亏欠,因此一直想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上为他们做点什么”。

  在一次深夜通话后,庄智象的“担忧”与林骧华的“愧疚”碰撞出火花,于是两位老友决定一起做点什么。2018年2月,他们联系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后续5个月5场选题论证会后,“世界学术经典(英文版)”系列丛书的框架逐步成形。

  据林骧华介绍,该系列丛书分为15个学科,最终确定了以三个大类——马克思主义、中国古代典籍、西方思想经典为整体基础。在他看来,这三大板块的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体现了全面的思想史知识基础和整体的学术结构。“书目的选择上主要标准包括几个方面:人类思想史上地位不可动摇的名著、各门学科的代表作、体现全面的学术思想结构、与当代社会和思想有比较密切关系或特别意义、原书作者及其作品已经进入版权公有领域。”

  对于为何要选用英文出版学术原典,庄智象做了进一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有很大的群体能用英语阅读原典,并可超越翻译的某些不足,他们研读英文文本可以比较精准地把握原著的含义,有利于准确把握世界学术思想的精华。而且对于中国古代经典,在译成英文的过程中,经过了理解和阐释,可以让读者把握古文原典的含义,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

  经过40年来教育教学的发展,该书定位为英语四级及以上读者皆可阅读。然而团队还是考虑到读者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难,为此采用新的编著方式“一加三”,即英文原本,加上导读、脚注、术语汇编与简释。“导读和脚注为普通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术语汇编与简释则为一些英文好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读者提供核心要义。”


  坚持“为了读者得罪作者”高标准


  在整个编撰中,团队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组稿和审稿。首先对于组稿,庄智象道出曾经让自己头疼的原因,“选择合适的作者最难,总体而言,英语专业教师英语好,一般不熟悉其他学科;各门专业教师专业够,但英语水平不够。经过反复斟酌,我们决定约请英语教师承担编注和导读任务,其不足之处由总主编和责任编辑来弥补。”

  选好作者只是第一关,为了使书稿达到交稿和出版要求,团队设置了两道关:总主编审稿,责任编辑查重和审稿。庄智象表示:“我们和作者双方互相密切配合。审稿工作的原则是,凡是不符合要求的稿子,一律退回作者修改,我们会提出有针对性的、非常详细的修改要求。”

  “我们的标准是宁可对不起作者,也不能对不起读者。”文稿最后由总主编认定或修改后定稿,必要时补写重要内容,或者推倒重来。据林骧华回忆,有90%的书稿都退修过。“一般都要退修2到3次,有的退改四五次,个别导读文章退改了8次,如果经过反复退修仍未达到要求,则作退稿处理,重新约请合适的作者,其中有十几种都遇到这种情况。”

  由于书系体量庞大,也常有意外的情况发生。在寻找合适作者过程中,曾经有人向庄智象推荐了一个年轻的海外作者。团队将尼采《悲剧的诞生》分配给他来完成。作者接受这个任务后,先要求中心预付稿酬。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中心领导自己掏腰包垫付了他3000元,但最后却得到了一个不成熟的书稿。面对修改要求,作者表示还要再收取3000元的费用,最终团队认为这条路行不通。而最后这个重任还是落到林骧华身上。


  做一套能立得住的传世经典


  马克思曾说过:“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这也成为编委会和出版社在这套书上的座右铭,而大家据此达成的共识就是,打造传世的“高端学术经典”。

  打开林骧华的工作笔记,6年来披沙拣金历历在目:2017年开始策划。确定的书目中有中国经典6种,英文经典99种(其中英译本59种,占60%)。编注工作由11个省市、30所大学、80多位作者在业余时间完成。2017年9月—2018年2月,选定100种书目(后来增加到105种)。2018年8月,开始向上海译文出版社陆续交稿。2019年8月,上海书展上,第一批(19种)正式展出,举行新书发布会。2023年8月,上海书展,展出100种……

  “我们真的克服了许多困难,终成规模。”林骧华感叹道。在他看来,学术工作中只有刻苦、踏实、勤奋,一点一点研究,“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做起来很累,无名无利,全靠自觉和责任。”庄智象对此也深有感触:“上海译文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敬业精神也让我动容,我还记得好几次凌晨我们还在讨论书中的编辑细节,隔着电话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执着。”

  在BIBF期间,世纪出版集团专门就“世界学术经典(英文版)”系列丛书向相关主管部门领导进行汇报,得到肯定和表扬,这也给了整个团队更多的信心。庄智象表示,目前还有数种图书正在策划,团队也为此继续奋战,“我们希望最终这套丛书能为社会作一点微薄的贡献,对出版事业有一点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