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绘家园”黄山市民间文艺采风写生活动——

以版权保护推动徽文化传承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朱丽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7

  写生活动的举办,加深了创作者对于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认识。

  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民间文艺口传心授、世代传承,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安徽省黄山市是徽文化的发祥地、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艺资源丰富。黄山市现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54人。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宣传推介黄山,提升黄山文化影响力,以黄山市入选首批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为契机,由黄山市委宣传部、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黄山市美术馆(书画院)、黄山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承办的“同绘家园”黄山市民间文艺采风写生活动于近日拉开帷幕。


  调研走深走实 感受时代脉动


  民间文艺犹如散落的遗珠,其版权问题的研究整理进一步向实践应用拓展,使理论研究的成果不仅成为保护实践的方法支持,而且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建构的核心推动力。

  据了解,采风写生团一行近40人走进叠罗汉之乡——歙县叶村。叶村是歙县三阳镇境内一线三明珠古村落之一,地处皖浙交界处的天目山脉,古时属王干里。唐显庆年间,叶氏族旺后,以姓名村,将村落建成树叶形。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严州教谕洪鋐在此定居,洪氏一族繁衍盖过叶姓但不改村名,自称“叶下红(洪)”。

  画家们串街走巷,村中保存完好的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洪氏宗祠——叙伦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氏支祠——敬本堂引起画家们关注。他们或欣赏建筑布局,或注目雕刻工艺,或交流门神艺术……叠罗汉更是画家们寻求的创作题材,他们仔细了解演出场景及其背后的故事。叠罗汉源于史前的傩祭,起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朝中叶,已有600多年历史。叠罗汉集杂技、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动作变化多样,表演浑朴粗犷,演出形式奇特,展现了叶村人战胜邪魔、无所畏惧的勇气,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之一,2009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风写生团又来到茶乡竹铺。竹铺俗称“老竹铺”,是中国传统村落,又是中国名茶老竹大方的原产地。村落因周围山上长有很多老竹,后因南宋时设有铺递,因而得名。村落以“老竹铺”为切入点,围绕“竹、老竹、铺”三个关键字词,以“竹子、老竹大方茶、千年铺递、徽杭古官道”为主线,遵循乡村肌理,打造“茶香竹铺”IP。

  参与活动的画家纷纷表示:“中华民族历史上,民间文艺的创作成果如星汉灿烂,我们要守望传承,更要发扬光大。民间文艺的使命、理想和情怀要求我们扎根于生活的田野,投入时代的奋斗,从民间文艺的抢救保护、研究整理、守护培育之路向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境界提升,向美好生活的广阔征途前进。”


  探索保护新路径 推动文化新传承


  徽杭古官道边,用竹子制作的大方茶亭、栽植的古茶树,展示大方茶历史沿革。沿街张挂古今名人所作的竹子诗词,增强了趣味性。利用石垒墙、轮胎盆栽打造老街沿街特色,挂上幡旗店招,还原了竹铺古街风情。老宅改造的老酒坊、“官路里”民宿、茶香面馆等多元文化休闲业态与徽州村落完美融合,定格在画家们的画笔下。

  安徽省版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黄山市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工作将结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国家级重点区域建设,重点探索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徽州雕刻、徽派建筑等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路径,促进更多的徽派民间文艺版权资源转化运用,推动徽文化传承发展,为加快建设“大黄山”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贡献更多版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