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出版学科建设朝融合跨界方向发展

——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专业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作者:本报记者 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5

  全国出版学科专业共建暨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工作会议(以下简称工作会议)日前在天津举行。围绕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体系,推动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展开深入研讨。这其中,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出版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与出版行业的沟通与协作,从而培养兼具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学界共识。


  突出中国出版底色


  “要用现代出版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在工作会议上举办的“融合与跨界: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学术论坛上说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参与构建中国出版学科体系,王鹏飞认为,要注重对出版史料的搜集与考辨。此外,在文明与文化的传承中,“人”是重要媒介。言传身教进而感同身受的学徒制度,依然值得借鉴。与此同时,发展行业协会不仅是塑造出版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解决当下出版业对技术应用困境的可尝试路径。

  “事实证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出中国出版底色,是在文明互鉴的格局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立足之本。”王鹏飞进一步指出,中国出版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发展中调适、融入、改造,为中华文明的现代传播做好助力,中国出版教育的建构也是同样道理。

  “融合与跨界: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学术论坛由四川大学出版学院承办。在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四川大学出版学院积极推动与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与出版行业的沟通与协作。

  四川大学出版学院副教授曾元祥在工作会议上举办的“中国出版繁荣发展”学术论坛上,从以何构建、何以构建、如何构建三个维度,探讨了中国特色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几个基本问题。他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出版实践观的价值立场、产学研多元协同的主体立场、学科融合互鉴的理论立场,遵循出版实践的构建范式取向,按照出版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本体、主体、客体、实体的研究内容取向,寻求跨学科融合的路径取向,为出版学知识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提高学科交叉渗透程度


  “出版者需要借力智媒技术提升作品的质感和生产创意,增强受众的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提升传播效能。面对复杂的舆论信息环境,要坚守迅速准确、客观公正、专业权威的价值立场,做到‘道’‘术’兼具、相辅相成。”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岩围绕复合型人才应具有的“数字技能”指出,要借助大数据呈现的用户画像,分析挖掘出受众更易于接受的内容呈现形式、话语表达方式等,将内容传播向情感互动维度延伸,在人文之“情”的感性与数据之“理”的理性交融中引发群体共鸣,实现同频共振。

  打破学科的科际藩篱,做好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是西南大学出版与传播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平所持的观点。他认为,出版学科要按交叉学科乃至超学科的思维、方法和路径来发展。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课程体系重出版知识和数字技术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语言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知识等相对欠缺,存在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周安平表示,作为传统出版专业与数字技术、时代发展相结合而生的数字出版专业,其专业边界应该是开放的,专业结构应该是优化、重组、整合的,超越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单学科”逻辑,方能助推其未来更好发展。

  周安平认为,数字出版专业具有综合性、跨界性、开放性的专业特性,与超学科的特性相契合。基于此,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基于超学科思维。“具体来说,要跨学科合作开展教研,打造具有数字出版专业特色的综合知识基础。要跨学科开展课程教学,依托整个学校资源,通过跨学科合作的方式,联合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其他学院的教师教学资源,构建跨学科教学共同体。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学校专业教师+业界技能教师’的双导师制,开展顶岗实习,立体培养数字出版技术运用素养。要积极推动项目式学习,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想法转化为可落地的实践方案。”


  培养技能全面的“杂家”


  “出版包含意识形态属性、文化传播属性、经济效益属性等本质属性,决定了出版学培养目标的艰巨性、重要性和复杂性。要在具体的出版活动中体现出版的本质属性,就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出版人才。”南开大学出版研究院教授刘运峰提出,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需要更新理念,调整思路,明确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式。出版学人才培养的模式就是具有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技能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说得明确一点,就要培养具备各方面基础知识的“杂家”。

  张岩同样指出,出版专业复合型人才要有“四个兼具”:兼具政治素养与行业技能、兼具中国视角与世界格局、兼具内容生产与技术应用、兼具数据理性与共情能力。

  为此,张岩提出要坚持“一个中心、四维融合”的育人模式,即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鼓励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教”“研”融合,强调理论知识系统的“学”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术”之间深度对接的“学”“术”融合,把产学研融合在教育链内部打通的“校”“企”融合,以及推动学科交融、知识交叉的“文”“理”融合,从而培育出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专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