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上的送书人:

把课本送到海拔最高的学校

作者:本报记者 左志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9-04

  在去巴格村小学的路上,送书车经过一段50米长的碎石路,阿克陶县分公司员工麦麦提明下车把大石头搬到路边。

  叶城县分公司驻村职工帕尔哈提江·艾尼瓦尔在向西合休乡中心小学配送教科书途中遇到大雨,汽车陷入泥泞无法前行,他光脚在泥泞的路上艰难推车前行。

(本文图片均由新疆新华提供)


  秋季学期开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小学生拿到了崭新的课本。这背后,是新疆新华人无私的奉献和付出。在帕米尔高原上,有这样一群送书人,他们翻山越岭,蹚溪过河,把课本送到高原上海拔最高的学校,送到距离县城最远的学校,送到每个中小学的师生手中。


  镜头一:送书到离县城三四百公里的学校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塔尔塔吉克民族乡和木吉乡,分别距离县城400多公里和300多公里,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麓,这里山高谷深、山石陡峭,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夏季泥石流、洪水多发,冬季大雪封路。

  新疆新华书店克州公司副经理焦红伟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说:“这是距离阿克陶县城最远的两个乡。由于这两个乡地理环境较差,每年的教材发行季节,阿克陶县分公司都要组织专人运送教材,有时遇到恶劣天气,就无法上山,教材需要牛驮人扛才能送到学校。”

  今年8月24日到26日,阿克陶县分公司专门安排两名驾驶技术过硬的书店职工——麦合苏提·吾拉音和吴运泽,克服高温酷暑、道路崎岖、路途遥远、高山缺氧等困难,驾车为塔尔塔吉克民族乡巴格村小学60名学生、木吉乡中心小学35名学生配送教材、教辅图书,确保偏远牧区师生开学时在第一时间用上全新教科书。

  在去巴格村小学的路上,送书车经过一段50米长的碎石路,大大小小的石块堆在路上,为了避免石块扎破车胎,麦合苏提·吾拉音和同事麦麦提明下车,把大石头搬到路边,将路面全部铺平,才安全开过这段路,把书安全送到学校。

  在去木吉乡中心小学送书途中,有一段路因为下雨塌方无法通行,乡政府正在抢修,为了确保课前到书,吴运泽绕路把书送到学校。“只要能把课本按时送到学校,我们做这些都不算什么。”电话那头,麦合苏提·吾拉音用带着新疆味儿的普通话告诉记者。


  镜头二:经过60多道“拐子”弯


  喀什地区叶城县位于帕米尔高原的边缘。西合休乡是叶城县距离县城最远的乡,到县城的公路就修建在喀喇昆仑山脉上。

  从县城至西合休乡全程127公里,经过60多道“拐子”弯,要横跨昆仑山脉,翻越海拔3500米的阿卡孜达坂,这里是新藏公路最险峻的路段之一。

  每年一到开学,为了保证“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新疆新华书店喀什公司叶城县分公司都会派职工从县城配送教材至西合休乡中心小学,往返一趟需要两三天。

  今年8月7日,叶城县分公司驻村职工帕尔哈提江·艾尼瓦尔和司机艾则孜江·依沙克向西合休乡中心小学876名学生配送了31包教材。

  在蜿蜒陡峭的配送路途中,他们一路谨慎驾驶,路旁就是悬崖绝壁,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丈深渊,前行的每一步都令人心惊肉跳。送书途中他们遇到了瓢泼大雨,车辆陷入泥泞当中无法前行,为了让教材按时发放给当地学校师生使用,帕尔哈提江·艾尼瓦尔光脚在泥泞地里艰难地推车前行,经过艰难跋涉,最后按时将31包教材送到学校。8月11日,他们在返回叶城途中,由于道路颠簸,汽车的离合器损坏,被迫停在半路。3个多小时后,救援的拖车才到达,他们随拖车回到叶城。

  帕尔哈提江·艾尼瓦尔说:“我家里有两个小孩,大的已经上了小学,我知道书对孩子们的重要性。确保课前到书是我们作为新华人肩负的使命,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将书送到学校。”


  镜头三:翻过两座海拔4900米的高山


  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在帕米尔高原上,高大巍峨的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阿赖山脉更是纵横交织,构成了高原上的主山系。

  新疆新华书店喀什公司塔什库尔干县分公司业务员居马汗·多来提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每年都要送教科书到这里的学校,这一送就是23年。冬骑牦牛,夏蹚洪河,都是送书路上常见的场景。

  塔县12个乡镇47个村,其中马尔洋乡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从县城到这里要翻过两座海拔4900米的高山。每到发放春秋两季教材时,居马汗·多来提和同事们都要给马尔洋乡小学送书,每次配送教材少则几十本,多则一二百本,往返一趟要450公里,需要驱车12小时,来回需要一整天。

  今年8月,居马汗·多来提和同事夏吉·库尔班开车送书到马尔洋乡小学,由于当地修路,送书车过不去,他们就扛起一包包图书,徒步穿过一条浅浅的小溪,把图书转移到另一边的当地车上,再送去马尔洋乡小学。

  居马汗·多来提介绍,车辆行驶在险峻的山路上,经常会遇到坍塌、蜿蜒的道路。有时过不去的地方,他就肩扛手拿;遇到道路被大石块挡住时,就借牧民朋友的牦牛绕路送教材。渴了、饿了、累了,他就吃点自带的馕和饮料。

  居马汗·多来提经常说:“我们高原缺氧不缺精神。为老百姓服务,就是我的责任,我就是想干好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