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看过眼文化地标才立得住

作者:雷萌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31

  暑假文旅消费热潮中,西安、南京、杭州等古都,三星堆、殷墟、良渚等考古打卡地各绽魅力,文化已成为一个地方繁荣发展的“显性基因”。

  文化IP、“发源地”成为很多地方发展文旅产业的宝藏资源,前提是必须有先进的精神文明打底,把好事办到群众心里,获得广泛的价值认同。近日,河南省鲁山县打造的牛郎织女雕塑引起舆论关注,起先是有网友吐槽“又丑又贵”。为解答公众疑惑,媒体记者拨通了鲁山县政府办公室电话,在表明身份和来意后,工作人员回复了6个“不知道”、1个“不清楚”。此前,鲁山县住建局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还向记者爆粗口。8月29日深夜,“鲁山融媒”发布情况通报,在初步调查基础上,决定依规依纪对直接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重金打造文化地标,是为了把这张亮眼的名片递出去。对美与丑的评判、对值不值的疑问等,是公众的正当表达权、知情权。“七夕发源地”旅游金字招牌能不能助力地方发展,要看它是不是满足人们对七夕传说的美好想象,符合大众审美眼光,经得起艺术性等专业角度评判。这座矗立在县城中心的雕像,身上承载的内容却很厚重。

  回看近年火出圈的文化IP,故宫文创、“富春山居”被人们爱不释手,是因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和民族文化的精神链接。再说“进淄赶烤”,深层传递的是淄博人民和异乡学子在抗疫中结下的真情,人文精神成为这座小城的发展源泉。刚刚落幕的2023上海书展,及时响应观众对保留部分纸质票的呼声,在展期内作出调整、开通便民通道。

  不论是网络声音混杂,还是群众眼光“毒”了,在全媒体时代,这些声音屏蔽不了。媒体有满足公众知情权、进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也为相关部门回应社会关切提供了平台,要善于倾听声音,坦诚直面问题、改进工作,打官腔、回避、搪塞,抗拒舆论监督只能火上浇油、越描越黑。城市发展与对人的关照须臾不可分,更好倾听和回应群众的声音,才能在传统文化土壤上生成更持续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