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视听科技 探索未来影像

作者:本报记者 杨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3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VR影像绘画+XR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

  艺卓CuratOR EX4342专业大屏审片监视器。

  千视5G 4K全NDI IP转播车。

  DJI大疆为专业影像创作者打造的航拍电影机Inspire 3。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8月23日—26日,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在北京举行,这是BIRTV于3年后再次回归线下,也是BIRTV迎来第三十届的特别时刻。本届展会以“融合创新 面向未来”为主题,围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部署,通过线上和线下双平台协同联动,全面宣传贯彻行业最新技术和产业政策,引领展会数字化发展,全面展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最新发展成果。

  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是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与生俱来的优势基因。在展会期间举办的BIRTV主题报告会上,与会代表和专家围绕5G背景下4K/8K超高清视频、媒体融合、5G应用、云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展开深入研讨。


  融合创新见成绩


  BIRTV或许正是广播电视技术升级迭代的最佳见证者:自1987年首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举办以来,BIRTV已经举办了30届,30多年来,BIRTV见证了广播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立体声到环绕声、从环绕声到三维声的升级换代;30多年来,BIRTV见证了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升级换代;30多年来,BIRTV见证了电影从胶片到数字、从宽银幕到巨幕、从投影到LED大屏升级换代。

  正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姜文波所言,每一次广播影视技术的升级换代,都会大幅度提升人们的视听体验,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快乐;每一次广播影视技术的升级换代,都会涌现让人耳目一新的新媒体新媒介,促进媒体大变革大发展。

  在宽带互联网和电子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广播影视技术已来到向“超高清+全媒体”升级换代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方面,据姜文波介绍,总台成立5年多来牢牢把握创新这一总台工作的主基调主旋律,坚持科技强台,积极构建“5G+4K/ 8K+AI”战略格局,依托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创平台,联合国内外企事业科研机构开展科技攻关,研发的超高清无压缩IP信号交换系统、三维菁彩声、“猎豹”高速超高清拍摄系统、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XR虚实融合超高清制作系统、“百城千屏”超高清传播平台等一大批媒体科技创新成果,有力地支撑了总台首次实现冬奥会(北京)和大运会(成都)4K/8K国际公用信号制作和直播,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高度赞誉,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嘉奖。根据北京冬奥会转播实践,总台编制的《中国8K超高清节目大屏幕播出实践》已通过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局第六研究组(ITU-R SG6)的审查,编入ITU电视标准,为世界超高清电视发展树立起了中国标杆。

  当前,广电领域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大背景,那就是5G。正是搭乘着5G这趟“快车”,融传统广播电视和现代网络视听于一体的大视听发展新格局才得以建成。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起柱介绍,2022年9月,广电5G网络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启动,移动用户稳步增长,目前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680万。已经建成700MHz 5G基站57.8万座,可使用的4G/5G基站超过380万座,特别是700MHz 5G,是世界最大的5G单体网络。目前,中国广电正通过“以固带移、以移促固”的市场策略,着力培育第二增长点、增长曲线。

  中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影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介绍中影在科技板块的发展成绩时表示,中影确立了建设和发展科技板块的战略布局,并在提高中国电影科技水平的总体目标指引下,确定了以“全面开展高新技术格式电影技术开发与系统应用”这一科技发展道路,通过全面打造完整的高新技术格式电影产业链,推动新一轮电影科技创新。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产品最丰富的电影科技体系,提供影视拍摄、制作、放映所需的各类器材和技术服务,旗下的CINITY、中影巴克等产品引领着中国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方向。“高新技术格式电影将4K、3D、高帧率、高亮度、高动态范围、广色域、沉浸式声音等七大电影领域高新技术进行系统化融合,其产业链的整体构架、方案和所有技术指标均由我国自行设计和提出,相关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国际国内电影技术标准,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大幅超越现有国内外技术标准,其中几项核心技术指标为全球首创并保持领先。相关核心技术已在中国、中国香港和美国取得专利。”


  面对变革有新招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在媒体和科技领域的竞争空前激烈,超高清、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技术快速代际跃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传统广电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持续以数字化全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例如宋起柱介绍,中国广电在强化新技术运用方面,正扩大视听服务场景,持续加强5G NR广播的应用示范;同时,也将加大对6G技术演进领域的研究,加大6G与广播技术的融合,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后期将推动技术成果向物联网、车联网等行业转化,拓宽视听和信息服务领域。“我们将依托大平台加快推动视听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分发和全终端传播,形成‘有线+无线’全网贯通,大屏、小屏全终端覆盖的融合视听传播新格局。”

  同时,随着当前在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支撑下的AIGC应用爆发,意味着当前这一轮科技浪潮必将前所未有地汹涌澎湃。面对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今年的展会也首次推出VR/AI、电竞及元宇宙创新应用体验区,对媒体未来形态及视听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展开探索;设立虚拟制作全流程展示区,虚拟拍摄全部采用自动化拍摄技术一键操作完成,为各类影视、广告等提供综合性虚拟拍摄解决方案。而在产业端,一些新的课题也不断地加入进来,在主题报告会上,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集体畅谈AIGC大模型,试图带来新的方向和启示。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资深算法专家、创新业务中心负责人陈海青介绍了通义大模型从“单一感官”到“五官全开”的历程。他表示,在传媒行业,专属大模型应用场景有如下几个方向:其一,搜素材、找选题,各种模态的文档均可搜索、理解、推理、加工、展现;其二,辅助撰写、智能配图,支持分步骤生成,进一步保障生成文章的可控性划选段落,快速文生图智搜媒体库,根据检索到的素材改风格;其三,分发播报,例如数字人播报,自动、定时分发等。“大模型拓展AI能力边界,助力媒体持续提升创新发展,未来阿里云将探索文字大模型能力,多模态大模型能力,基于图片的AI短视频内容生成等。”

  百度智能云媒体业务部总经理周搏在交流大模型为主流媒体业务开展提供的创新范式时表示:“在媒体领域,服务方面生成式对话能力的应用,使得主流媒体传播主阵地的客户服务首次有机会从单向传播走向深度互动。在渠道上,大模型助力下的对话交互、内容推荐、用户分群等能力,使得无缝的多屏融合体验真正成为可能。”

  周搏举例道,小度音箱智能中屏与IPTV大屏电视跨界合作,及移动端等多终端功能联动,为IPTV用户提供语音遥控电视功能、短视频内容的频道直播/点播导流及本地服务等IPTV特色服务,以满足智慧家庭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在交互上,基于大模型能力的百度智能云曦灵数字人平台,正助力数字人高效生产和运营,变革服务交互体验。

  在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腾讯云智慧传媒行业产品总监孙旭看来,媒体数字化转型与媒体的深度融合本质是一体两面的统一,数字化战略三大方向是业务数字化、要素数字化、资源数字化。他介绍腾讯云MaaS在传媒行业的垂类应用实践时认为,大模型驱动“智慧涌现”,而“智慧涌现”能助力媒体增长、增效、增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述,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全媒体时代,谁掌握了技术创新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媒体变革发展权,谁就能够在未来媒体格局中引领潮流。”姜文波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