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网络视听以精品创作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好声音成为主声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2
近年来,网络视听作为最具成长性和生命力的新媒体业态,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众多用户的喜爱和关注。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0亿,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
如今,网络视听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不仅以小屏带动大屏全面构建起多屏传播体系,同时通过电影、综艺、剧集、纪录片、动漫、直播、短视频等多元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清朗的网络空间不仅需要正能量引导,同时需要大量主题丰富、形式新颖、接地气、高水准的网络视听精品力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践证明,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同样是生产力,正能量更要有大流量。
聚焦主题主线 赋能主旋律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网络视听产业有更高的期待,并明确提出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壮大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
由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出品的《我国主旋律视听作品生态报告(2020—2022)》认为,主旋律视听作品呈现出新主流、新生态、新力量、新体系、新价值、新趋势等多维度的发展态势。
主流价值引领主流舆论,网络视听渐成传播主流价值新力量。在此背景下,国家广电总局紧紧围绕重大时间节点,通过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活动”“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记录新时代工程”等,引导网络视听创作找准故事、讲好故事、拍出精品,使其更具主流价值,一大批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网络视听主题创作精品不断涌现。
站在更高历史起点和重要时间节点,回望历史长河、眺望未来星火是网络视听精品创作的要义之一。其中包括《跨过鸭绿江》《血战松毛岭》《特级英雄黄继光》《数风流人物》《大浪淘沙》《中流击水》等年代剧和战争剧,以青春视角和青春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影像书写青春党史,诠释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价值追求、不忘初心的生动教材。
与此同时,《勇士连》《排爆手》《浴血无名川》《狙击英雄》《二七风暴》《辛弃疾1162》等网络电影,通过类型化、个性化等多元叙事呈现不同语境下的主流价值理念,通过精品创作不断诠释大时代、大主题。
除了网络剧片,短视频、网络纪录片、网络综艺等也在主题创作上有较大突破。比如,短视频《习近平的文化情缘》《文脉永续——习近平与福州三坊七巷的故事》《温暖的心》《灿若星河——习近平讲文物》《“跟着总书记看中国”特别策划》《习声回响|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等,多元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民生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思考。
《这十年·幸福中国》《国道巡航》《奇妙中国》《中国》《与丝路打交道的人》《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追寻贺龙元帅》等网络纪录片,无论是作品形式还是题材均更加丰富,不仅呈现出符合网络特点的叙事表达,同时构建起了精品化和年轻态的新主题创作格局。
网络综艺中,《奋进新征程——2023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2022 最美的夜”bilibili晚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网络春晚》等节目,将当代年轻人逐梦奋斗的精神力量厚植其中,以青年视角讲述奋进群像新故事,以国风元素呈现“青春中国”新图景,通过深入火热的市井生活,激发用户记忆深处最细腻的情绪,为梦想赋予创造力,从青春记忆中汲取能量,呈现了兼具创意与美学的视听盛宴。
近年来,网络视听主旋律作品在加强精品创作的同时,还注重价值引领,围绕主题主线,传播网络正能量,推动创作传播更多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
深耕现实题材和传统文化 赋能美好生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曾在2020年针对当年网络原创节目进行过专题分析,相关数据显示,在2020年上线的230部网络剧中,现实题材网络剧比例达到70%。而优酷发布的《2022传统文化节目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新主流作品播放量持续走高,接近170亿,超六成受众为“90后”“00后”;与此同时,2022年传统文化节目播放量达9.5亿,“90后”“00后”占比七成,是观看的主力群体。
实践证明,现实题材和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最受年轻用户关注,构成了网络视听创作的传播亮点。
网络剧《青春正好》《开端》《冰球少年》《重生之门》《江照黎明》《三悦有了新工作》《你安全吗?》《猎罪图鉴》《庭外》《我的卡路里男孩》《胆小鬼》《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以及网络微短剧《亲爱的乘客,你好》《老吴的传承》《开挖掘机怎么啦》等一批现实题材作品,聚焦当下生活和时代主题,以丰富的影像和生动的画面语言描摹火热的社会生活,通过细致刻画群体中的个体,以现实笔触书写当代社会的动人故事。
网络电影如《抬头见喜》《吹吧,徒弟》《草原上的萨日朗》《毛驴上树》《绿皮火车》《藏草青青》《黑鹰少年》《老师来了!》以及“我来自北京”系列,网络微电影《老农的春天》《林海三代人》等作品,跳出模板化叙事,将主流价值、主流市场和艺术创新有机结合,实现了“破圈”传播。
网络综艺中,《国风浩荡2023元宵奇妙游》《种地吧》《闪闪发光的少年(第二季)》《山海奇幻夜》《我们民谣2022》《声生不息·港乐季》《闪耀吧!中华文明》《我在岛屿读书》《国医有方》《深夜书房》《了不起!舞社》《江山多娇——探访国家文化公园》《山东之美·手造》《中国节气——谷雨/春分奇遇记》以及“中国节日”系列等节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挖掘和探索,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时代潮流的表达方式,亦让传统文化有了传承的基础和动因。
网络视听现实题材和传统文化创作根植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性与技术性的高度融合,呈现了多元化、精品化、年轻态的艺术表达、技术创新和价值引领。
创新内容表达 赋能文旅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基本遵循,为网络视听赋能美好生活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网络视听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成为一股热潮,文娱IP与城市文化的双向奔赴屡见不鲜,网络视听作品亦成为一座城市推广形象最好的方式之一,众多城市也因此成为游客不可或缺的打卡地。
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以及芒果TV等平台积极推动文旅双向融合,将数字文娱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促进城市文化与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实践。
比如,《长安十二时辰》的火爆,彻底带火了西安,依据剧集主题打造的“长安十二时辰街区”成为中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以总计2.4万平方米的立体商业空间为载体,打造出“热门剧集IP+沉浸式娱乐+主题餐饮+国潮零售”的新消费综合体,在历史与文学的碰撞中再现大唐盛景;《风起洛阳》则推出VR全感跨次元互动娱乐项目——《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从布景到人物角色都与剧集关联,让众多剧迷无门槛地享受IP带来的乐趣。同时,《风起洛阳》还持续开发动漫等长尾内容形态,打造了IP+文旅的新业态模式。
而《长月烬明》的热播,则产生了“一部剧带火多座城”的现象级效应,敦煌、蚌埠、宣城等地“各出奇招”晒出当地风景与人文特色,为“影视+文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刚刚收官的《追光的日子》,更是让主要拍摄地惠州借势“出圈”,红花湖畔、惠州水东街、惠州西湖、惠州老船厂、752艺术仓、中山公园、巽寮湾金银滩、东江大桥等取景地,均成为用户热捧的惠州标志地,惠州市更是首次提出,要把惠州打造成有希望、有梦想、充满正能量的“追光之城”。
从《一脉》探访北京中轴线六大地标建筑,到《情满九道弯》掀起老北京胡同文旅热,再到周庄·数字梦工厂影视基地等,均让网络视听精品内容创作有了更多的延展性。与此同时,《这!就是街舞》等自制节目通过线下沉浸式体验,也助推文娱与城市文化高度结合。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网络视听行业的重要议题,而网络视听平台也通过精品化发展实践,汇聚澎湃合力,为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多维赋能”,实现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主声调,更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生力军和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