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今昔谈

作者:薛向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21

  暑假看培训专题视频,专家讲学语文第一要务是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阅读品位、鉴赏能力。古人有《汉书》就酒的佳话、击碎唾壶的美谈,并留下“开卷有益”的成语。另外书读得多,肚里有货才可写出锦绣文章,古人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现代的几个文豪的经历也说明此理。鲁迅说要想写出好文章方法就是多读书,郭沫若幼年时就通读《史记》等大部头经典,郁达夫留日期间读了1000多部欧美小说。

  我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发现少年时读书遇到的困难有二:一是无书读,二是家长反对。

  我家在农村,当时物质、精神文化匮乏,没有多少书可读,平时能见到的不过是教材、报纸。记得有一次邻居老汉打扫屋子整理出“文革”期间的书倒进村头沟里,我和伙伴去捡,我捡回老三篇之类的小册子,闲时还不断翻看。五年级时,父亲带我去县城,在新华书店看到书架上摆着我仰慕已久的《西游记》,我很高兴让父亲买。父亲一看价格5块多,觉得挺贵,颇犹豫了一番。

  当时家长普遍的观点是读书就是看教材、写作业,看文艺作品那叫读闲书,是坚决反对的——这让我想起鲁迅讲的“怪哉”的故事:鲁迅想请教先生“怪哉”的典故,满足好奇心,但先生认为他不务正业,不予理睬,着实挫伤了未来大文豪的幼小心灵,让他在多年以后坐在书房里、点起香烟时想起此事,记下一笔。我父亲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中毕业,在村里同龄人中学历算高的,也喜欢看书,但他也持这种观点,多次训斥我看闲书。上小学时,我从亲戚家借到一本《杨家将演义》,平时上课不看,就在周末时爬上自家平房顶偷偷看。有一个周末父亲在平房顶晒麦子,我就躲到储藏室借着灰暗的光线看。正看到高兴处,忽然听到父亲的脚步声,而且正朝储藏室来,我吓了一大跳,忙坐进卷起的席子里。现在想来,我小学时就近视和我东躲西藏待在光线不好的地方看书有莫大关系。

  没书看、家长反对,我直到上大学后才读到大量的国内外名著。我接触到的许多同龄人大都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名著经典没有读过,和别人交流都会有障碍。上大学时,我们同学一起看电视剧《三国演义》,字幕打出“三英战吕布”时,后面有两个同学在讨论,“三英是谁?”“是孙坚、孙策、孙权吧”。现在想,这也不能只怪他们,也该怪那个时代那些家长吧。

  因为有这些经历,再加上教育理念倡导,所以我工作后不但不限制学生读课外书还积极倡导他们读。但事实并不朝着我想象的方向发展,现在的图书、杂志非常丰富,但学生并不怎么看那些名著经典,看鬼故事之类恐怖、怪异的书非常多,还常在课堂上看,没收一批又出来一批,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好一些的就看些《少男少女》之类。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一是从众,看别的同学这么看,他也这么看;二是学校内部做法不统一,老师号召学生读书,可图书馆并未给学生提供便利,常是关门的。如果我们能改变现状,把图书馆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情况肯定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