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观点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5
四川日报全媒文体新闻中心主任赵晓梦:与我们这代曾经的年轻人相比,生于1995年至2009年之间的“Z世代”年轻人,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于数字科技的运用和操作非常娴熟,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和传播者。“Z世代”年轻人是数字时代的代表,他们非常注重个性化和多样性,注重平等和公正,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Z世代”的这些特点,对于理解和应对新一代年轻人的需求和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到媒体体育赛事报道而言,他们的关注点与过去几代人关注的体育赛事的聚焦点大不相同,比如对输赢的看重不像过去那样强烈,而是注重观看比赛过程的享受。
成都大运会所有比赛项目门票一抢而空,观众席上大部分是“Z世代”的面孔。“Z世代”关注的体育赛事项目,或者说兴趣爱好点不再集中在三大球、田径、游泳、体操、乒乓等大项或优先项目上,一些冷门或小众的项目越来越多受到他们的关注,比如像滑雪、武术、射箭、摔跤、跆拳道、赛艇、水球等。
“Z世代”对明星的追捧不再是围着索要签名,进他们的直播间或者微博“打卡”,明星们的兴趣爱好甚至穿衣打扮成为他们的热议话题。
如何打造符合“Z世代”口味的体育内容?要点永远是让用户看到比他看到的“多一点”,无论是赛场内外,还是球员本身。
《中国青年报》记者梁璇:体育记者最大的战场就是大型体育赛会,通常情况下,赛事报道的侧重点会依据不同赛事的特点而进行调整,例如,奥运会、世锦赛等会着重关注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发掘运动员的成长故事等,新媒体更多服务于时效性很强的即时内容,以深度稿件再进行跟进。而大运会则会加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生运动员文化交流的比重,基调更加轻松活泼,视频类作品也逐步形成从“生动的消息”向“有计划的选题”的转变。
但总体来说,随着受众信息获取方式的不断更迭,媒体发展的趋势对体育记者提出全能要求,采访、写作、策划、摄影、摄像、剪辑、后期,甚至直播连麦样样都得行,深度报道和即时消息都要兼顾,能跟热点也要会挖冰点,更加强调体育记者“六边形战士”属性。
《湖南日报》记者蔡矜宜:青春,是自信、开放,是不设限。在这次成都大运会的青春赛场,我感觉到,体育报道正随着这股青春力量变得春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赛事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不再只关注奖牌与成绩,大家的视野更开阔,一个个关于青春、关于友谊、关于梦想的鲜活故事,让体育精神更接地气,让体育不止于体育。
本次《湖南日报》的大运会报道也进行了创新尝试,推出了《青春环游记》系列,内容以记者手记和现场短视频为主。从“青春开场,拥抱梦想”到“青春无畏”再到“无遗憾,不青春”,最后到“梦回青葱,美美与共”……该系列主打一个关键词——青春。作为前方记者的我,12天撰写了9篇手记,以沉浸式的语言带领读者感受大运风采,梦回青春。同时,每篇稿件制作一张标题海报,从视觉和传播的角度也更贴近年轻人。
上游新闻记者包靖:成都大运会是一场“青春盛会”,“个性表达”则成为关键词。
赛场是运动员拼搏的“竞技台”,更是每个人成就梦想的主场。受众也从对于奖牌数量的关注,转移到运动员的拼搏故事和个性表达,体育记者的关注点相应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武术男子太极拳比赛中,来自中国台北的选手孙家闳比赛选择的背景音乐,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我爱你,中国》,受到网友怒赞;重庆高校跆拳道品势项目运动员胡明达赛后向梁婕求婚成功,两人相拥成为全场亮点,展现了中国年轻人勇于表达爱、敢于顽强拼搏的精神;大运会上的“女版奥尼尔”刘禹彤,大家关注她乐观开朗全力以赴的个性表达,被称为可爱满溢的女篮“大宝贝”,成为大运会期间的“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