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重大体育赛事地方融媒报道策略探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15
核心阅读
重大赛事采访是对记者从心力、脑力到体力的全方位考验,如果想让现场记者能够以一当十,必须要建立前方与后方无缝对接的新闻产品生产体系,记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后方的指令在现场采录感动人、激励人、有动感的图像素材,后方编辑部根据传过来的素材,及时加工成各类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之内的新媒体产品,小编快速编、领导在线审,最后一键快速发送。以传播的短平快,迎合移动媒体时代快节奏。
2023年是重大体育赛事的“大年”,成都大运会刚刚闭幕,杭州亚运会又将在9月23日拉开序幕。每次体育盛会同时也是媒体比拼的主战场。在媒体不断深度融合、以短视频为主流的自媒体快速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地方融媒体如何顺应时代趋势,找准重大体育赛事大流量的“地方入口”,切实提高地方主流媒体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本人采访过北京奥运会,并做过都市报体育版编辑,深刻感悟到,当下地方融媒体的重大赛事报道,必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通过“抓重点、重移动、挖幕后、做特色”与巨无霸的头部体育新闻传播平台,以及遍地开花自媒体错位竞争,才能将一场现代条件下的体育赛事新闻战役打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
精准定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谋划重大赛事报道之前,媒体要对自身的条件进行客观分析,实施精准定位。实事求是地讲,地方融媒体在体育赛事报道上限制颇多,并无先天优势——在人员上,专业的体育记者、编辑、评论员数量少,为应对重大体育赛事报道,抽调了一部分爱好体育的年轻人组成报道团队,实战经验不足;与上一级媒体相比,记者数量非常有限,而且等级低,无法进入比赛现场最前沿;重大赛事有严格的版权规定,在引用相关素材上要时刻绷紧知识产权的弦,犹如初进贾府的林黛玉“处处小心、时时在意”。
地方媒体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本土目标受众,包含一大批不是专业体育新闻爱好者但关心发生在身边新闻的用户;参与报道的都是年轻人,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谙熟互联网的传播规律,掌握短视频等数字媒体制作技能,没有传统媒体的“路径依赖”之困,有干事的激情,以及创新的强烈愿望。
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体育报道出现了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地方融媒体要破解重大赛事报道新闻信源窄、创新压力大等难题,也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化繁为简,见招拆招。
一是用户思维。在制定重大赛事的报道方案时,要真正以用户为中心,学会换位思考,通过问卷、入户调查等形式了解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真正需求。在个性化、碎片化、社交化的内容时代,创新表达、讲好故事,将赛事沉浸式、交互式地向用户传递,实现主题多样性、内容个性化。
二是极致思维。与头部体育媒体相比,面面俱到的体育赛事报道地方融媒体做不了,也做不好,所以不能贪大求全。与自媒体相比,地方融媒体又要寻找主流媒体与主旋律的最佳匹配方式,显示出专业的新闻素养。因此,唯有聚焦少数、本土受众最关心的、自身采编力量能实现的内容,将其做到极致,“少即是多”,以爆款的产品,短时间内抓住用户,吸引用户、留住用户,并通过提升用户体验,超越受众的预期。
三是分众化思维。对融媒体旗下的纸媒、广播、网站、移动端的用户进行分类,努力做到一次采集、差异化分众化加工、多平台分发,尽可能做到“一鱼多吃”,满足融媒体矩阵多渠道、立体化传播的要求。
四是跨界思维。体育新闻源于赛事,但是我们不能因此画地为牢,我们要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思考问题,发现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可相互衔接的潜质,在报道中促进其融汇而产生新的视角与主题,充分挖掘体育与竞技、文化、生活等领域的关联,跳出体育竞赛的圈子,将“文章做足”。
突出“可视化”
地方媒体派到赛事采访的记者数量有限,同时大部分媒体都购买了新华社授权的体育新闻文字、图片、视频。那就出现一个问题,有限的采访力量,应当做什么?答案是重点做可视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移动端媒介打破了传统报道的线性逻辑,为了迎合手机用户碎片化的时间特点,轻量化、简短化的视觉报道是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换而言之,既然记者到了现场,就应当放大“记者在现场”的卖点,突出沉浸式的视觉报道,与新华社的授权图文形成互补。
体育新闻的另一个特点是时效性强,热点切换快。如果还是按照过去纸媒那样,以文字报道为主,记者会因为要写作而错失更多留在现场的机会。5G技术的发展,使记者凭借一部手机就可以同步直播成为可能,体育报道也因此出现了直播、海报、短视频、H5、动漫、游戏等多种丰富多彩的新形式。当前,“竖屏视频”成为媒体竞争的蓝海,突出移动优先策略,就是要记者在现场多拍摄视频素材,以现场观众的视角拉近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强用户黏性,实现“共时、共场”的效果。
重大赛事采访是对记者从心力、脑力到体力的全方位考验,如果想让现场记者能够以一当十,必须要建立前方与后方无缝对接的新闻产品生产体系,记者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后方的指令在现场采录感动人、激励人、有动感的图像素材,后方编辑部根据传过来的素材,及时加工成各类时间控制在两分钟之内的新媒体产品,小编快速编、领导在线审,最后一键快速发送。以传播的短平快,迎合移动媒体时代快节奏。
在现代条件下,尤其是有电视和网络直播的体育赛事,信息供给十分饱和,做足差异化,传统媒体的拳头产品——有深度的赛前分析、“天花乱坠”的评论依然不可缺失。例如在都市报的赛事专刊中开设评论专栏,体育评论要形式多样、笔法灵活、语言轻快。在广播的早高峰时段,对今日赛事的焦点事件进行预告和推荐,引导观赛。
此外,地方融媒体要发挥传统媒体“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向用户有奖征集观赛小视频、短评等,借力打力,丰富媒体的内容。
做强本土性
除了熟悉比赛的赛程、规则,准备、梳理新闻报道的背景资料,重温采访的宣传纪律、注意事项外,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提前行动,挖掘本土性新闻素材。消弭“同质化”,做好“三贴近”,本土性是重要突破口。
寻找比赛中的本土元素。记者要提前到当地的体育部门进行走访,并检索以前的新闻报道,梳理出与本土有关的赛事信息。例如,当记者获悉当地有参赛的运动员,立即就要着手采访其父母、启蒙教练,获得影像资料等第一手资料,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获得运动员的联系方式。根据新闻报道的“时度效”,这些半成品等到比赛关键节点,拧上最后一颗“螺丝”,成建制地推出,再加上事前有预案的运动员连线等,有独家信息的作品最容易在当地形成刷屏的效果。如果事前不准备,临时是做不出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的。
寻找赛场外的与本土的联系。要充分发挥赛事+,如将新闻触角延伸到赛场之外。例如记者可以挖掘体育赛事中、场馆建设中、食品供应商中有无当地出产的产品,以赛事为由头,报道本土的制造产业与特色农产品。又如关注开幕式、闭幕式中展示的中国元素,如果与当地的文化有关联,也是大书特书的好题材。此外,重大赛事中,将有一批本土的技术力量、志愿者支援赛事保障,通过挖掘,让这些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也展示在公众面前。
以重大体育赛事为切口做好群众体育的宣传科普工作,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结合马拉松赛事,采访本地的长跑爱好者,科普长跑运动的健康价值、科学长跑的注意事项,不间断地制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做好服务性还体现在通过主动设置议程,对受众进行释疑解惑。例如,杭州亚运会,首次将电竞项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随着科技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电子竞技在国内拥有庞大的受众群,成为当代年轻人最热爱的赛事之一。但是原本被家长视为“洪水猛兽”的电子游戏为什么会登上大雅之堂,又值得媒体开展“如何正确看待”的本土化讨论。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