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文化“扬帆出海”

作者:本报记者 米瑷琪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04

主题:数字贸易与文化出海

嘉宾: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研究员、中新宽维传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 刘永丹(中)

    中新宽维传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 刘华宾(右)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米瑷琪


  文化为魂,技术赋能。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为文化的传播、表达、保护、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能够塑造出更加丰富多元、直观立体的文化生态,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多发展空间,助推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

  7月29日下午,在以“数字贸易与文化出海”为主题的全民阅读“红沙发”系列访谈上,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研究员、中新宽维传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刘永丹,中新宽维传媒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刘华宾,围绕技术如何赋能文化产业、如何创新文化“出海”方式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技术创新赋能文化产业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围绕这一目标,刘永丹表示,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以下简称智库)的使命就是研究服务于文化产业的数字技术。自2019年成立至今,智库一直秉持数据智能服务文化产业、技术与行业智慧相融合的理念。作为智库的技术专家,刘永丹从技术层面对“文化数智平台”和“文化产业IP评估的数智方法体系”这两个研究成果进行详细阐释。

  据刘永丹介绍,智库的第一项研究成果“文化数智平台”是按照“数据智能赋能文化产业”的技术思路来建设的,主要采用大数据中台与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数据进行智能化采集、处理和分析,为文化领域的各类数智应用提供数据基座和技术基座。刘永丹说:“智库建立了全民阅读、图书出版、电影电视、游戏动漫、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文化产业数据库,并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文化领域知识图谱及大数据分析技术,从各个维度、各个层面为文化产业数据‘画像’。”

  智库的第二项研究成果是建立了“文化产业IP评估的数智方法体系”。这个方法体系体现了“技术与行业智慧深度融合”的思路,以模型驱动为主线,技术与专家分段协同合作完成评估过程。如今,该方法体系已成功运用在“‘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品牌传播影响力大数据研究”和“大众喜爱的阅读新媒体号推荐活动”中。

  刘永丹补充道,“除了以上两项研究成果,智库还在智慧文旅、数字文创产品等领域开展研究,形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在文化产业的技术积累,并获得了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刘华宾表示,对于技术赋能数字文化产业,中新宽维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新宽维)也有同样的初心。他说:“中新宽维一直在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5G、AR、VR、XR、区块链、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产业,为文化行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让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探索文化“出海”新模式


  “新时代的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需要新技术、新渠道和新表达。”在刘华宾看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用数字化技术赋能文化“出海”新空间,让中华文化借科技之力更好地活起来、传开去,还要加强与海外媒体平台、活动平台、社交平台的合作,充分用好符合“Z世代”人群使用习惯的海外新型传播渠道,同时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对中国元素、中国内涵、中国故事进行新的诠释,让中国文化的魅力为世界上更多人所感知和熟悉。

  刘华宾介绍,2022年年初,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中新宽维共同签署了关于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的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新宽维数字港”文化“出海”基地。他指出,文化“出海”基地的业务主要围绕数字贸易和文化“出海”这两个应用场景和板块,不断探索中国文化及产品“出海”的新模式。

  “中新宽维数字港”文化“出海”基地成立后重点做了一系列工作。据刘华宾介绍,“主要包括6个方面:一是打造国家级外宣服务平台,帮助各地宣传部门和文化企业开通海外新媒体账号、输出内容及运营等;二是服务中国影视走出去,让中国电影走进海外‘Z世代’人群与普通家庭当中;三是探索网络小说、网络短剧、网络游戏‘出海’,将具有中国元素的网络小说和短剧,通过临港文化‘出海’基地的国际专线向海外推广;四是聚焦中国文化IP海外传播,持续挖掘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IP,建立文化‘出海’生态;五是基于临港专属‘出海’网络通道,推动出版数字化和融合出版走出去;六是开展文旅数字化项目。”

  其中,谈到出版业的国际传播与文化“出海”,刘华宾说:“智库和中新宽维围绕‘打好文化数字化底座’对其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

  在技术上,中新宽维通过自主研发服务文化“出海”的技术平台——“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数智平台”,以及建设具备云计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体系,为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夯实底座。

  在版权数字化上,中新宽维在文化“出海”基地布局了影视文化“出海”、数字出版“出海”、海外网络小说投放、网络短剧“出海”,以及中国游戏的国际化等业务。目前正就游戏动漫、有声书、电影、电视的数字版权交易展开探索。刘华宾强调,这一方向将成为“中新宽维数字港”文化“出海”基地数字出版国际传播的“新奇点”。此外,文化IP数字资产发行功能创新也是基地在版权数字化领域的探索内容。


  奔赴文化数字化新未来


  文化数字化是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文化与技术的结合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随着新技术不断突破,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解锁,新兴业态不断催生。刘永丹认为,“未来数字文化产业将是大势所趋,数字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的创意、创作、传播和消费生态,提高文化作品的生产速度,助力文化传播广度,提升文化消费体验。”

  他指出,未来智库将从数字文化产业视角,按照数字技术作用于文化产业的机理,分别从数字产品、技术赋能、融合共生3个层面展开数字技术研究。

  第一个层面是数据要素构建数字文化产品。即用数据表达文化符号、审美感知和价值观念,使之成为便于复制和传播的数字文化产品。刘永丹强调,数据要素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表达方式上,还在于能够使文化内容可确权、可流通,进而推动数字文化贸易的有序发展。

  第二个层面是数字平台赋能数字文化体验。数字平台是文化内容、情感体验触达用户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数字文化消费体验的核心环节。“目前智库正在研究利用VR和AR技术,建设文旅数字化平台,让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参观艺术展览,或是将现实游览和虚拟数字艺术品介绍相结合,提升数字文化用户的沉浸感和互动体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探索了新路径。”刘永丹介绍道。

  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此,刘华宾表示,如最近中新宽维与湖北屈原博物馆共建的“云上屈原”,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的一个虚拟化、有交互、可视性强的屈原博物馆,以更为直观、立体的方式展现屈原的生平、文学成就、世界影响等,通过文化数字化实现数字文化的海外传播。

  第三个层面是数字智能融入数字文化创作。对文化创作来说,随着AI大模型和AIGC的快速发展,AIGC通过算法和模型的应用,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内容和创意,生成新颖的艺术作品、音乐片段、故事情节等。

  基于以上3个层面的研究方向,刘永丹表示,智库下一步将推出更多的数字技术成果,助力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本版图片均为刘振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