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问题导向 践行“四力”要求

作者:王晓青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03

核心阅读

  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便捷,但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都不能取代“脚力”。社会上成为“拦路虎”“绊脚石”的问题多种多样,聚焦问题症结,寻找治病药方,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查查资料、打打电话、发发微信“闭门”就能“造车”的,“屏对屏”“线连线”永远比不上“面对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在哪里,新闻记者采访报道的触角就应当伸向哪里。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深切感悟到,坚持问题导向、践行“四力”要求采写新闻,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和内功必需。


  走基层强脚力


  记者是跑出来的。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便捷,但任何先进的技术手段都不能取代“脚力”。社会上成为“拦路虎”“绊脚石”的问题多种多样,聚焦问题症结,寻找治病药方,绝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查查资料、打打电话、发发微信“闭门”就能“造车”的,“屏对屏”“线连线”永远比不上“面对面”。

  进基层零距离向群众学习。新闻记者应进一步明确工作坐标,践行群众路线,真正落实“三贴近”“走转改”要求,不仅要抓重点领域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要抓群众身边看似琐细的问题;不仅要到有成绩、有经验的地方,也要到那些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对那些可能出现反复的问题,还要多杀几个“回马枪”、多来几个“回头看”。百姓利益无小事,衣食住行暖民心,柴米油盐见真情。新闻记者只有俯下身、沉下心,进地头、坐炕头,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有价值、可传播、能借鉴的好新闻。

  铁鞋踏破,美好就会不期而遇。笔者跑遍阳泉贫困村采访,发现一个共性问题:贫困户想脱贫致富,但学无目标,内生动力不足。之后笔者便对这一主题保持高度关注,积极挖掘各地创新探索,期望寻找解决之道。当摸到旧街乡评选“最美脱贫示范户”的新闻线索时眼前一亮,当即直奔乡政府了解情况。接下来的4天,笔者走哪儿住哪儿,走了7个村,采访了3位村支书和7位“最美脱贫示范户”户主。他们的脱贫事迹深深打动了笔者,情之所至,一气呵成写了消息《鼓励更多人自强自立勤劳致富——旧街乡开展“最美脱贫示范户”评选》。文章见报后,很快被一些报刊、网站转载,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该文章获山西新闻奖二等奖。


  抓问题强眼力


  同行前辈告诉我,新闻线索哪里来?好新闻如何写?关键看会不会抓问题。这句话笔者一直铭记于心并身体力行。多年新闻工作使我体会到,没有好“眼力”,就看不到问题,更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记者的眼力是指非常敏锐或特别透彻的观察辨别能力,权衡问题所具有的新闻传播价值。社会上各行各业,问题纷繁复杂,同一问题,解决的方法又多种多样。新闻记者怎样能迅速抓住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问题,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首要的就是“眼力”。“脚力”是“眼力”的基础,“脚力穷时眼力通”。新闻记者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持续不断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眼界才会开阔,眼光才能敏锐,才能逐渐练就“火眼金睛”,写出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闻作品。

  问题的发现需要高度的新闻敏感。要想把存在的矛盾、困难搞清楚、搞透彻,就要向着痛点难点去。笔者采写的《没有专职保洁员的卫生示范村》《“规矩固庄”的治村秘诀》《柳渠村循环经济串起乡村生态梦》等以问题为导向的新闻报道,在立意过程中,以抓问题为前提,有的正面引导,有的舆论监督,褒奖事实过硬,数据翔实,不虚构、不浮夸,读来可亲可敬;批评实事求是,以理服人,注重“时、度、效”考量,突出披露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设性,给人以兴利除弊的希望和力量。


  善分析强脑力


  增强新闻记者的脑力,核心在于理论武装,在于正“三观”。对于大政方针要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克服政治理论学习浅尝辄止的毛病,着力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丰富的理论储备,善于思考的大脑,是以问题为导向采写新闻的先决条件。

  采访中发现的问题,要想一眼就把本质看穿识透是不太可能的。新闻记者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对问题涉及的各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分析调研、比较判断,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剖析。不论是对于影响社会发展的宏观问题,还是涉及群众柴米油盐的具体问题,都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撇开枝节抓根本。对于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重点要看对当前工作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对存在争议的,不能想当然,要打破思维定式,充分倾听各方观点,把各种因素想全面,把各种问题想透彻,防止大而化之、隔靴搔痒、避重就轻、避实就虚。

  如果问题暂时没有根治办法,记者也可以报道一些有关的正能量新闻,潜移默化地使社会风气逐渐向好的一面转化。比如,针对社会上“高价彩礼”的不良陋习,笔者采写了《一份特别的“嫁妆”》,报道了某地一人家女儿出嫁,在婚礼前几天,女儿拿出自己打工攒的5万元交给父亲,决定像父亲一样投身公益事业。婚礼现场,父亲也捐出5万元,和女儿的共计10万元,当场宣布启动了“福慧善款”扶贫计划,规定每月至少施善一次,支出善款后父女再每月补足10万元,把公益事业延续下去。这“特殊嫁妆”——父女携手扶贫济困献爱心的举动感动了很多人,众多媒体进行了转载,对引导人们改变婚嫁陈旧观念、推动社会移风易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改文风强笔力


  好的笔力,表面上看是下笔成文、操翰成章的能力,实际上体现的是新闻记者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专业功底。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

  我深信没有好的文风就没有好的笔力。学习群众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善用群众语言,才能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特别是抓问题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记者要静下心来对文字仔细推敲、认真打磨,说家常话、讲贴心事,避免空泛说教、抽象说理,多一些鲜活事例、真情实感,让每一个字都能使受众入脑入心。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新闻记者还要练就“十八般武艺”,除了笔头,还要善于运用镜头、话筒以及各类新媒体传输终端,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用高质量的问题导向新闻作品来吸引人、影响人。笔者采写《阳泉郊区“全清单”优化审批服务》就深有体会。笔者注意到企业在建立初期办理营业执照、进行项目审批时,都因为事先不知道该办些什么手续、找谁办、怎么办,而不停奔波于各部门之间,苦不堪言。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处处留心。后来,获悉当地行政审批局新推出的“全清单”服务能较好解决此难题,便立即做了全面采访。为使这一惠企服务在媒体刊登后真正具备实用性,笔者采用了唠家常语言,努力讲活让企业少跑腿、少操心、易操作的好处。写稿时,为了做到让读者都能看明白、可操作,笔者拿着服务条规和新闻稿多次找业主看并反复修改,作品发表后被人民网等转载。

  坚持问题导向,践行“四力”,是新闻宣传的时代责任和价值所在。新闻记者要持续增强走基层的脚力、抓问题的眼力、善分析的脑力、改文风的笔力,反映民情、汇聚民智,尽心尽力对社会舆论给予正确引导,为党和国家的改革发展大业贡献新闻人的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郊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