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美矢飞矢,还是流矢毒矢?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8-03

王蒙先生在《中华传统文化十章》一书的《跋》中说:“文化是美矢飞矢,瞄准向生活现实。”君子自道,诚哉此言。此语亦给这本荣获“年度中国好书”称号的著作,作了最肯綮的初衷告白。
由此思之,存世之物尽显其理。我们身边的新闻媒体与出版物,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播性与大众性具有无可取代的文化价值。要之,在林林总总的新闻出版品类的形之而上,无不应该体现追求美与生活结合之目的。
自网络诞生之后,文化的积累数量产生了飞跃。亚文化的分枝繁衍众多,以致无人能够既窥其全貌又能品其细部,而且虚拟形态的文化如网游之类登上了大雅之堂,列为天下乐。至于网文网艺网语,乃至人之新宠网红,伴随网络出版概念的扩展,都产生了由线上而至线下,再由线下反复跃升而至街谈巷议的现象,并与经济社会生活深度相融,这已不足为奇。
“飞”,乃不断的灵动,变动不居是其特点,在不断的变化更新和发展中体现自身的功用。作为信息的文化,现在真的是如飞矢般飞快变化、飞快传播、飞快产生效能。
可是,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这种批判意识来自朴素的人类经验,但它在生活中偏偏又经常被忽略。
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弓箭手。要清醒地看到,总有一些人射出的是毒矢,射向的并不是正向效能的目标,而是意在激发恶意、污染世间。这绝非危言耸听,仅在今年4月,国家监管部门关闭的涉黄、涉恶、涉假、涉诈站点就数量惊人。其中,刻意蹭炒经济社会民生领域热点议题以违规吸粉的账号就达4.78万余个。
想一想真是可叹。这么多账号背后,操盘者的伦理真是卑污得可以,但网络的隐形之术又使其较之在传统信息环境中更为无忌。一个账号的成本小到忽略不计,但其射向社会的负面功能却难以估量。
捷克作家伏契克说过:“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在当下,这话不得不成为人的必备媒介素养,以免被有害流矢击中。有人说,流星有之,流矢何在?告诉你,流矢遍及信息空间,在“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中处置的“人民日报首发”“中南都市报”等仿冒新闻媒体账号为18.75万个;“四川本地”“包头办事宝”等擅自使用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误导公众的账号为6.07万个;“夏爽律师”“龙驰医生”等无专业资质的账号为44.35万个。
一个人穷其一生能读几多本书,可是一打开网络就有几十万个的不良信息点存在,触之即发,可不忧之、慎之、戒之?
有鉴于此,还是引用王蒙先生的《跋》中之语:“回答各种人生挑战,要有所振作,有所淡定,有所自信”。作为新闻出版界人士,面对混沌的文化信息空间,以美矢飞矢瞄准向生活现实,“有着转变与创新的必要与空间”。我们如果不努力去做,不仅已被关闭的那七八十万个账号可能随时复活,而且天量级的毒矢会再随时萌生,能不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