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到:
- 全屏阅读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唐诗中读懂盛唐之豪迈与灿烂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8
开启时光之门,闪回到历经289年的唐代长廊。在唐朝这个灿烂辉煌的时代,诗人们如群星闪烁,奏响了无数华美的乐章。它以其开放包容的精神和诗人们才情横溢的创作,闪烁着无尽的光芒,照亮了后世文学的道路。唐朝的盛世,如同一片广袤的海洋,孕育了无数文学的巨浪。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如同璀璨的星辉,闪耀于中国文学史的浩瀚宇宙。
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今年暑期档获得广泛关注,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影片通过48首诗歌串联起了壮丽恢宏的大唐往事,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幻的长安城和唐朝的诗意世界。历史本身厚重,但是通过有趣的讲述方式,读者可以更加轻松地感受到历史的魅力。除了影像外,我们还可以翻开一本本好书,“点”开“唐朝诗人的朋友圈”,去追寻那些伟大诗人的脚步,感知他们之间的故事和情谊;从一首首精彩绝伦的诗篇里,我们看见了唐朝的山川风物,市井生活以及文化历史。
鲜活人物跃然纸间
唐朝的绚烂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巅峰。它不仅是浩如烟海的创作成果,更是一张展示当时社会风貌和思想风潮的文化地图。唐诗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创作技巧和艺术形式上,更在于它对后世文学的启发和影响。虽然从儿时起我们就背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懂得文化常识、诗词赏析,但其中的诗意与真意却和我们隔着距离。唐诗距今已逾千年之久,大唐诗人于普通人也只是一个个名字,通过文字阐释文字、呈现诗意,总是略显困难。
然而,每个诗人都有活生生的人生。对于他们生平探究的图书,将平面的名字立起,给读者们呈现出一个个立体、鲜活的唐朝诗人群星相。如丛书“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华书局)中,就将李白、白居易、杜甫、王维等诗人的生平以人物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既集中反映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更着重提炼他们对文明进程和民族精神积淀的贡献。除了以故事的形式,多种线索的叙事风格也为读者描摹了更加生动的唐朝诗人。《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中华书局)一书就打破文学史中对诗人或概括或片段的描述,立体观照诗人的生命历程、生存状况,如所处阶层、家庭出生、成长经历、读书进学、科考入仕、仕途从宦、来往交游,以及经济来源、安定与动荡,等等,更见出唐代社会、文化的情状。
《长安诗选》(中信出版集团)则期望通过内容形式设计,以文字、剧照结合的形式,带领读者领略穿越千年的盛唐文化与诗意之美。它基于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经典诗歌,将全书分为诗话长安、谪仙风华、盛唐群星,特邀青年学者、北大中文系博士韩潇进行诗歌解读。
该书责编李晓彤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这种解读不拘泥于诗句本身,而是以生动的笔法讲述了文化常识与历史背景:落日黄昏常是行人动身离别的时刻、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为“唐人七律之第一”、孟浩然是盛唐终生没有做过官的“布衣诗人”、李白是谢朓的“粉丝”……“诗意之中透着趣味,也使读者的阅读更加顺畅。影话的集合解析,让阅读时在诗歌之外,又多了一重《长安三万里》中情节带来的诗意与回味。”李晓彤说。
从事唐代文学研究整10年的韩潇表示,《长安三万里》中的人和诗,对他来说实在是太亲切了。因此和电影一样,他努力在书中搭建起一个“唐诗的宇宙”,在这个“宇宙”里,李白、杜甫、王维、高适都不再是纸面上那一个个充满距离感的名字,而是鲜活跃动着的灵魂与人生:“李白可以拉着杜甫的手去漫游,王昌龄可以和孟浩然一起忘情地喝酒,我希望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能感受一股自由豪迈之风扑面而来。”
风物人生皆有诗意
昔日长安繁华景,唐人墨客诗笔生。上至王朝兴衰,下至百姓生活,诗篇文墨流淌在大唐的血液中,是展现诗人自身和所处历史片段最好的文本注解。
可以说,每一幕唐诗背后都隐藏着一段历史的细节,读者跟随着每一首诗的脚步,仿佛踏入了大唐的历史长廊。那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虽历经磨难,却也闪耀着无尽的魅力,而与唐朝诗人有关的图书则是用诗歌临摹了一个个时代的背影。如《长安诗选》用电影中20张剧照,让人人想象中的盛唐浪漫有了实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壮志豪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欢快飘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青春进取……这些诗篇让读者得以获得超越时空的人生共鸣与情感体验。
《唐诗里的唐朝》(花城出版社)一书是文史作家章雪峰写给大众的通识历史读物,结合严谨翔实的史料和轻松幽默的文笔,从唐诗出发,引领读者进入才子辈出的诗歌帝国,感受波澜壮阔的大唐气象。在章雪峰看来,通过读诗,可以还原留有历史痕迹的诗人,看遍大唐兴衰:“书中所提到的唐诗,几乎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我渴望用这些真实的诗句还原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
诗句中包含着诗人们的多样情感,滋味是真挚而复杂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责编孙永娟对此深有感触,“比如书中的《杜甫的大历三年》一文中,写到李之芳遽然辞世,这让杜甫特别伤心,这时一句‘相知成白首,此别间黄泉’恰好表明他的心境。而读到这里时,我脑海里自然有一个有些年纪的声音念出这句诗,我不知道音色,但心中却始终在回响。”
千年遗韵精神永存
人们喜欢唐代诗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展示的高尚的人文情怀,这些使人们更为关注社会现实和思想感情,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理解。唐代诗人们以自由、豪迈的精神气度,表达对人生百态的思考和感慨,凝练出深入人心的诗句,形成了独特的唐诗风格,时至今日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书中对他们的精神描写与延续也成为关键。
提到唐朝诗人,李白首屈一指。余光中先生曾评价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然而想深入了解李白,只读他的诗文是不够的。文学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长之磨剑十数载创作的经典传记《李白传》(插图纪念版)(浙江文艺出版社),以开阔的视野勾画李白浪漫的一生,以细腻的笔触描摹李白的精神世界,带读者走近一个可敬、可爱又可亲的李白;李长之所著的另一本《李白》(美绘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则从李白的故乡和他的少年生活讲起,到壮年时期的漫游、思想体系的形成,再到诗歌创作的品评,对青少年在诗文之外了解李白的传奇人生大有裨益。这两本关于李白的书既有史学家的严谨,又有文学家的才情,深入浅出,带读者走进盛唐的斑斓世相和李白的内心世界。
再来看王维,他和他的诗歌走过了唐代的辉煌与荒芜,也走出了内心的枷锁与藩篱。《论王维》(商务印书馆)侧重于王维人性、人格与为人处世的考察,诗与人兼论,偏于论人,尤重诗后面人的研究,通过探求和解析诗人的审美创作心理,从而抵达诗人“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的人性深度。如书中讲到王维引禅入诗,在唐诗发展过程中更具有重要意义:强化了诗的感悟体验的力度,也使中国诗学开始以意境为上,以逸为高,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到空灵的美丽转身,这也改变了诗的审美本质与阅读思维。因此该书作者王志清认为,李杜的诗重于济时救世,王维的诗重于济人救心:“诗品源自人品,作诗如做人,读诗如读人。因此,读什么诗,与你的情性有关,根据各自的需要来选取。”在另一本《王维:空山不见人》(华文出版社)中,作者王焰用简练清朗的笔法,将王维的一生娓娓道来,以他悠游于仕隐之间的经历为经,以其经典诗歌为纬,展现了一个饱含深情、醉心于山水佛禅之间、从容自在的诗人形象;同时穿插讲述盛唐的历史、文化、诗与禅的流变等。
当今的作者们,正努力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唐朝诗人身上的才情与精神。正如韩潇所说:“感谢那个距今千载的伟大时代,和李白、高适、杜甫等一批伟大的诗人。如果没有他们‘天阶歧途’‘盛世逆旅’般的精彩人生,没有他们‘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的风流故事,没有他们‘光焰万丈长’的耀眼诗篇,我们的文明与历史,不知将褪去多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