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铃铮铮响
——评《木刻青年——新兴版画的开拓者》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6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23年4月出版
身为抗战时期木刻青年的后代,王炜也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和作家,长期以来用木刻刀和笔为新兴木刻的开拓者塑像立传。2021年,他推出了《23个人的天空——20世纪版画先驱》。时隔仅一年多,今年4月,他又出版了《木刻青年——新兴版画的开拓者》(以下简称《木刻青年》)。经查漏补缺后,加入夏朋、丰中铁和汪刃锋3位干将,从“23个人的天空”拓展到“26个人的天空”。
《23个人的天空》与《木刻青年》均属传记类书籍,堪称姐妹篇,但前部像通史,后部更像断代史。《木刻青年》全力展示木刻青年在抗战时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义勇军;行文洒脱,有的篇章还用自由体诗文;每篇传记前都配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木刻肖像,宛如导读一样,让读者先熟悉人物的气韵。这得益于王炜对他们的深刻认识,更得益于他精湛的技艺。
2019年,王炜动手为6位版画元老创作木刻肖像,他们是李桦、力群、彦涵、王琦(王炜的父亲)、古元、黄新波。《23个人的天空》出版时,他已积攒了16幅木刻原版肖像,并在后记里直言自己“捏刀向木”“放刀直干”“一气呵成”,已进入了创作的最佳状态。在新兴版画诞生90周年庆典之后,王炜又一鼓作气创作了10幅,如愿完成了整个肖像系列。《木刻青年》的封面设计将26幅肖像悉数印上,方寸之间尽显风采。肖像间无缝衔接,一幅群像以拼贴画的形式自然生成。画幅蕴含了王炜的一贯主张,即木刻青年是一个群体,是引领新兴木刻的先锋队。
在《木刻青年》的代序里,王炜指出,木刻青年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就像陈烟桥在自画像《戴棘冠的作家》中所表现的那样,个个义愤填膺,在豆油灯下为抗战奋力创作,李桦甚至把“怒吼吧,中国!”写上作品的标题。力群发起的木刻研究会则低调地取名为“木铃木刻研究会”,他们认为:“以木造铃,明知是敲不响的东西,但在最低限度,我们总希望它有铮铮作巨鸣之一日的。”日复一日,木刻青年就是这样开拓进取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有比这更强烈的使命感吗?
终于有一天,《时代》《生活》等国际知名杂志要采访王琦,向外部世界介绍新兴版画运动的蓬勃发展。经他不遗余力地引荐,荒烟的《末一颗子弹》突破重围,一个月后飞到了享有盛誉的《生活》周刊上,那一期用了整整4个版面刊登了李桦、彦涵、古元等的代表作。之后,中国艺术研究专家苏立文撰写的《中国革命艺术》一文将王琦的木刻作品《侯水》选为刊头画。木铃真的铮铮作响了,这标志着新兴版画运动实现了巨大飞跃!
父辈敲响的木铃之声一直在王炜心中回荡,激励他用现代风格去演绎鲁迅所倡导的“单纯、强烈、淳朴的力之美”。他的鲁迅肖像可以说是整个肖像系列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此画的构图呈极简风,以大块面为主,线条为辅,寥寥数刀就生动刻画出面带笑容的鲁迅。在侧面头像边,还能看到几根香烟烟雾似的线条缭绕而上,极其灵动地亮出精神导师的名字。其生卒年“1881—1936”的刻法看上去形似木刻藏书票上的拉丁字体,但已明显简化。由此可见,多种手法均被用来打造以极简为标志的现代风,将“力之美”推向新高度。
我的父亲沈柔坚也是新兴版画先驱者之一。王炜在创作我父亲的肖像时,曾问我要一张他初到新四军后留下的照片,父亲当时重度营养不良,消瘦的身体裹在一件宽大的衬衣里。从纸本创作稿开始,王炜就让我父亲换上新四军军服,后又尝试了几个版本,用来推敲是否要戴上军帽。最后决定采用整套行头,为“刚从闽南小镇来的文弱小伙子”增添了英武之气。
《木刻青年》中的26幅肖像均为拓印版,而非木刻原版。书中还插入了几张王炜在木板上埋头凿刻与拓印的工作照,向读者展示了木刻不仅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也是一寸一寸拓印而成,这种幕后的花絮让读者难得一见“放刀直干”的最佳状态。借用他去年在渝、京举办个展时用的标题《八十起舞》,他正起舞呢!
(作者系沈柔坚之女、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