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寰宇光年外 观天巨眼落星辰

作者:杨宁巍(编辑)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时间:2023-07-25

  大窝凼,一个曾经湮没在西南群山中的名字,原本只是贵州平塘县克度镇西面深山中的一片喀斯特洼地,世代以来仅居住着十来户人家。斗转星移,如今这里已成为无数天文从业者和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耸立其间的巨型装置更有一个蜚声世界的名字——“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的正式全称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缩写为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FAST项目于2011年3月25日动工兴建;2016年9月25日举行落成启动仪式,进入试运行;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建成后的FAST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反射面积达30个足球场大小,灵敏度是世界第二大望远镜的2.5倍以上,目之所及,即是“光年之外”,“功力”强大,洞悉宇宙,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

  少数民族作家蒙泽敏与杨正勇精诚合作,扎根于中国人民伟大创新建设实践活动,创作了旨在反映中国伟大科技成就、讴歌中国科学家精神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该书以大国重器“中国天眼”建设历程为主线,以“天眼”群体英雄人物、事件为脉络,聚焦祖国西南大地上的建设奇迹,全景式地反映了“天眼”工程建设的成功与辉煌、曲折与艰辛,多角度地展示了这一大国重器的特殊意义和神奇之处,立体地呈现了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科学家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强国,以及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艰苦奋斗的故事,浓墨重彩地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气韵生动、色彩斑斓的“中国天眼”建设史诗和现实画卷。

  为了真实地再现“中国天眼”的问世历程,作者深入建设一线,实地采访参与建设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当地村民、党政干部等近300人;多次赴北京、西安、平塘等地,通过集体座谈、个人专访、实地调研、查阅收集档案资料等形式,走访20多家单位;潜心创作多年,采用回忆录、贺信、演讲、采访、报道、命令、报告、方案书等报告文学中可用的多种叙述手段,综合立体构建成书。这部皇皇大作详细记录了“中国天眼”在贵州诞生的全部历程:南仁东风雨兼程12年选址,巡天利器在平塘奠基,当地村寨搬迁、修路,青年科学家搏命沙场,周永和因“天眼”成为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中国天眼》是一部具备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文献性和文学性、可读性强的作品,它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视角和发现,是关于“中国天眼”建造历程不可或缺的一份文学记录。

  探索世界是人类的本能,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先祖也从千万年前就开始对星空和宇宙无限向往。2000多年前,中国的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像所有古代哲人一样,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穷万物之本源,思索着宇宙间所有难解之谜题。他思索太阳运行的轨道、月亮的周期、天体星辰的构造规律、白昼与黑夜的周期性变化,天上人间,几乎无所不纳。在伟大的长诗《天问》中,屈原慨然发问: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再重生?月中黑点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东方角宿还没放光,太阳又在哪里匿藏?……屈原问道于天的声音,穿越时空的浩瀚,在几千年后的中华大地,仍然传来阵阵回响。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正是一代又一代先贤奋斗的写照。栉风沐雨二十余载的南仁东,在FAST落成启用一年后的2017年9月15日溘然长逝。留给世人无尽遗憾的同时,他为之耗尽心血的“中国天眼”,如他毕生所愿,从试运行开始,就览尽万千星斗,爆发出举世无双的万丈光华。FAST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的观测能力是号称“地面最大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的10倍,是排在阿波罗登月之前、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望远镜的2.25倍。截至2021年5月,FAST已发现脉冲星逾370颗,超过了同一时期全世界其他所有望远镜发现脉冲星的总和,并在快速射电暴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截至2022年7月,FAST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其1.5年内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到阿雷西博望远镜15年发现的脉冲星数量的总和。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总工程师姜鹏表示:“‘中国天眼’已进入成果爆发期,观测设备的稳定运行对此作出了巨大贡献。”FAST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基于观测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120余篇……其中,快速射电暴(宇宙中最明亮的射电爆发现象)研究成果2022年6月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自然》杂志,使得我国相关科研团队迅速成为国际快速射电暴的核心研究力量。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利用FAST发现了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大原子气体系统。按照科学目标和相关战略规划,“中国天眼”还确立了多个优先和重大项目,包括多科学目标漂移扫描巡天、中性氢星系巡天、银河系偏振巡天、脉冲星测时、快速射电暴观测等。南仁东和几代筚路蓝缕的科学家,已经引领中国射电天文学进入国际领域第一方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领域飞速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将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2021年5月15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着陆器顺利降落在火星乌托邦平原,迈出了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万里长空中,星罗棋布的“嫦娥”“玉兔”“北斗”“天宫”“神舟”……先祖们问道于天的梦想正一 一成为现实。中华大地上,一个又一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拔地而起,剑指苍穹。“郭守敬望远镜”、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引力波探测“天琴计划”……头顶的星空中、脚下的大地上,闪耀的除了星辰和灯塔,分明还有中华民族千万年来不懈探索、不屈不挠、与天比高的意志和光芒。

  试问星河宇宙,何谓以身许国?沧海桑田,青丝白发,无悔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所爱,尽付无言高歌。未来,“中国天眼”还将带着更多科学家的创新创造精神,探索恒星演化和宇宙起源的奥秘,正如南老所言:“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